第3章 电波迷踪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电子对抗实验室的荧光灯嗡嗡作响,林砚秋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指尖在键盘上敲出一连串指令。

三天前李建国交给他的加密文件己经破解了七成,那些混杂着米军战术代码的电波信号,此刻正被分解成红蓝相间的频谱条,像条不安分的毒蛇在屏幕上扭动。

“注意看这里。”

王锐的手指点在屏幕右下角,那里有段不起眼的杂波,“这不是自然干扰,是人为植入的伪随机码 —— 倭国自卫队的通信习惯,喜欢在频段末端加这种樱花图案的标识。”

林砚秋调大增益,杂波果然重组出淡粉色的点阵,像极了倭国国旗上的图案。

他突然想起父亲相册里的老照片:1998 年,父亲随舰访问东京时,背景里的靖国神社屋檐上,就挂着类似图案的灯笼。

“米国和倭国的通信系统正在同步加密协议。”

李建国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手里捏着份刚打印的卫星照片,“上周在关岛演习时,他们还在用各自的加密算法 —— 这种突然的协同,很可能针对我们的新型反制系统。”

实验室的铁门突然被推开,通信员举着红色文件夹跑进来:“李少校,紧急通报!

南海方向发现不明信号源,特征与米军 AN/PRC-163 电台高度吻合,但调制方式做了改进。”

林砚秋的目光瞬间凝固在屏幕上,他刚破解的代码里,恰好有段被标记为 “备用调制方案” 的指令。

赵鹏凑过来看了两眼,突然拍响桌子:“这不是西点公开的演习数据里的吗?

他们居然真的在用!”

“不是他们在用。”

李建国的手指重重戳在地图上的黄岩岛,“是有人在模仿他们的信号特征 —— 查一下近二十西小时的民航航班,所有从马尼拉起飞的波音 777。”

当民航数据传输到屏幕上时,林砚秋发现其中架航班的航线异常曲折,在黄岩岛以东绕了个诡异的八字。

更奇怪的是,这架飞机的通信频率与刚才截获的不明信号源存在三次重叠。

“伪装成民航客机的电子侦察机。”

王锐的声音沉下来,“米国在玩借壳上市的把戏,去年他们在黑海就用这招侦查俄罗斯舰队。”

李建国突然转向林砚秋:“你的破解算法能反向追踪吗?

我需要这个信号源的精确坐标 —— 参谋部刚来电,山东舰编队正在向该海域机动。”

键盘敲击声骤然密集起来,林砚秋的额角渗出冷汗。

当定位坐标跳出来时,所有人都倒吸口凉气:北纬 15 度 24 分,东经 117 度 12 分,距离龙国永暑礁仅 120 海里。

“立刻上报!”

李建国抓起加密电话,“通知电子对抗团,启用备用频段干扰 —— 林砚秋,带你的算法跟我去指挥中心,他们需要知道对方的通信逻辑。”

走廊里的应急灯突然亮起,刺耳的警报声取代了正常广播。

林砚秋跟着李建国冲向电梯时,撞见赵鹏抱着电台跑过来:“倭国‘出云’号正在宫古海峡起降 F-35B,他们的雷达锁定了我们的反潜机!”

电梯下降的失重感里,林砚秋摸出父亲的三等功奖章。

金属表面还留着体温,就像三年前那个暴雨夜,父亲最后次攥着他的手时的温度。

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红蓝箭头正在南海形成对峙。

作战参谋们的汇报声此起彼伏,林砚秋突然注意到个细节:米国侦察机的信号每次中断,都恰逢倭国驱逐舰转向 —— 这不是巧合,是精准的战术协同。

“他们在演练电磁静默状态下的协同攻击。”

林砚秋突然开口,“信号中断的间隔刚好是导弹飞行的时间窗口。”

李建国立刻转向通信参谋:“给山东舰发加密电,建议启动电磁静默预案,用灯光信号替代无线电通信 —— 这是我们 60 年代对付 U-2 侦察机的老办法,现在照样管用。”

当龙国海军的灯光信号密码本传输到屏幕上时,林砚秋的手机突然震动。

是姐姐发来的短信,只有张照片:亚丁湾的星空下,护航舰艇的信号灯正在闪烁,像串流动的珍珠。

“姐在护航编队。”

他低声解释,突然发现信号灯的闪烁频率与自己正在编写的反制算法存在某种奇妙的共振。

指挥中心的时钟指向午夜时,南海的信号源突然消失。

雷达屏幕上,山东舰编队的灯光信号组成道流动的屏障,将那架伪装的侦察机逼向公海。

但林砚秋盯着频谱分析图,发现消失的信号在最后时刻留下串奇怪的摩尔斯电码,翻译过来是组日期:10 月 25 日。

“是下个月的西太平洋联合军演开始日。”

王锐突然想起什么,“西点军校的交流团正好那天抵达 —— 他们是在提前打招呼。”

李建国把杯热咖啡推到林砚秋面前:“你的算法救了场,但这只是开始。

明天去武器库领套单兵卫星通信终端,尖子班要提前进入野外驻训 —— 目标是模拟在完全电磁压制下的指挥链路重建。”

当林砚秋背着终端走出指挥中心时,天边正泛起鱼肚白。

他抬头看见通信楼的避雷针上,停着只信鸽,脚环上的编号让他心头震 —— 那是学院信鸽协会的标记,但这只鸽子的羽毛上沾着不属于校园的海盐。

赵鹏突然从身后追上来,手里举着个拆解的电台:“我刚才检查备用设备,发现这个 ——” 他指着电路板上的微型芯片,“米国德州仪器的产品,但里面的固件被改写过,有段代码和南海的信号源特征致。”

林砚秋的指尖触到芯片的瞬间,突然想起报到那天李建国给他的 U 盘 —— 里面的破解程序,正是基于同型号芯片的漏洞开发的。

远处的起床号响起时,那只信鸽突然冲天而起,朝着东南方向飞去。

林砚秋望着它消失在云层里的身影,突然意识到野外驻训或许不只是训练 —— 那片位于大别山深处的驻训场,恰好是龙国早期电子对抗部队的发源地。

他摸出手机,姐姐的短信又进来条:“小心那些突然亲近你的人,爸爸当年的牺牲,不是意外。”

晨雾中,林砚秋看见李建国站在操场尽头的白杨树下,手里捏着只同样的信鸽,正抬头望着天空。

当他们的目光在空中相遇时,林砚秋突然握紧了口袋里的芯片,金属棱角硌得掌心生疼。

驻训的车辆将在三小时后出发,而他必须在这之前弄明白:那只带海盐的信鸽,究竟在传递什么消息?

姐姐口中的 “意外”,又藏着怎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