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身边衣着鲜亮的同学谈笑而过,他扯了扯洗得发白的校服衣角,领口处母亲缝补的针脚在阳光下格外刺眼。
蝉鸣聒噪,他深吸一口气,迈进了这所承载着无数不甘与期待的校园。
高一的第一次月考,李阳的成绩在班级中游起伏。
数学和物理依旧是难以逾越的高山,而曾经引以为傲的语文和英语,在高手如云的新环境里也不再突出。
他开始频繁出入学校图书馆,在堆满教辅书的角落一坐就是整个晚自习。
然而,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他还是习惯性地选择沉默——初中时向父母求助无果的画面,早己在心底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深秋的傍晚,李阳抱着一摞作业本往教室走。
经过教师办公室时,他听见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对话:“李阳这孩子,看着挺努力,就是太闷了,也不来问问题。”
“家庭环境可能影响大,父母一次家长会都没来过。”
这些话像针尖般扎进心里,他捏紧作业本,指节泛白,快步离开了。
回到家,客厅里依旧弥漫着烟酒混合的气味。
父亲翘着二郎腿看着电视,母亲在一旁嗑着瓜子追剧。
李阳站在门口犹豫片刻,最终还是开口:“爸妈,我想报个补习班,物理实在跟不上。”
“报什么补习班,浪费钱!”
父亲头也不回地打断他,“你就不能自己多花点心思?
我们当年哪有这条件,不也照样读书?”
母亲也跟着附和:“你爸说得对,别老想着靠别人。
你看楼下王阿姨家孩子,都是自己学的。”
李阳张了张嘴,想要解释普高和初中的难度差异,想要诉说自己在学习上的无助,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转身走进房间,重重地关上了门。
窗外的暮色渐浓,他趴在书桌上,泪水无声地滴落在摊开的物理试卷上,那些复杂的公式在泪水中模糊成一片。
随着时间推移,李阳变得越来越孤僻。
他很少和同学交流,课间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刷题。
一次体育课,同学们组队打篮球,没人邀请他。
他站在操场边看了一会儿,默默地回到教室,翻开了练习册。
同桌偶尔试图和他搭话,他也只是礼貌性地笑笑,很快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高二那年,学校组织了一场心理讲座。
老师在台上讲着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讲着沟通的重要性,李阳却听得心不在焉。
首到老师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困扰源于缺乏和家人的有效沟通。”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开了他内心深处的防线。
那天晚上,李阳鼓起勇气再次和父母谈起学习的事。
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静:“爸妈,我真的很需要帮助,物理的很多知识点我都没弄懂。”
父亲不耐烦地皱起眉头:“你怎么这么没用,这点东西都学不会?”
母亲也满脸嫌弃:“整天就知道抱怨,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李阳感觉胸腔里有团火在燃烧,这么多年的委屈、无助和愤怒瞬间爆发:“你们根本不知道我在经历什么!
除了让我自己努力,你们还做过什么?
我需要的是指导,是关心,不是每次都拿我和别人比!”
父亲被激怒了,他猛地站起来,一巴掌重重地扇在李阳脸上:“反了你了!
读了点书就学会顶嘴了?”
李阳捂着脸,眼泪夺眶而出。
他转身冲出家门,在夜色中漫无目的地奔跑。
秋风裹挟着寒意,吹得他浑身发抖,可内心的伤痛远比这寒冷更刺骨。
他跑到江边,坐在冰冷的台阶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江面发呆。
远处的霓虹闪烁,倒映在水中,破碎成无数光斑。
这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就像这水中的倒影,看似完整,实则支离破碎。
不知过了多久,手机开始震动,是母亲发来的消息:“死哪去了?
还不回来?”
没有关心,只有质问。
李阳没有回复,在江边坐了一整夜。
第二天清晨,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
父母坐在餐桌前吃早餐,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父亲看了他一眼:“以后别这么不懂事,赶紧吃饭上学去。”
李阳默默地坐下,机械地往嘴里扒拉着米饭,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
从那以后,李阳彻底封闭了自己的内心。
他不再期待父母的理解与帮助,也不再主动和任何人交流。
成绩一落千丈,老师找他谈话,他只是低着头说“我会努力”,却始终没有任何改变。
曾经那个为了成绩拼命努力的少年,在一次次失望中,渐渐迷失了方向,在沉默的青春期里,独自吞咽着成长的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