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扎根荒村,初建家园
这天傍晚,队伍翻过一道山梁,眼前忽然开阔起来——一处依山傍水的废弃村落静静卧在夕阳里,几间没塌的土房歪歪斜斜地立着,村口那条小溪泛着粼粼波光,后山郁郁葱葱,隐约能听见鸟兽的叫声,看着就像是有猎物的样子。
“就这儿了。”
苏晴抹了把额头的汗,语气斩钉截铁,“铁柱,你带着肉包去山里转转,找找野菜野果,千万别走远,注意安全。”
又转头对林氏说:“你领着女人们拾掇拾掇那几间屋子,看看能不能找到些能用的陶罐、农具,先把今晚的住处安顿下来。”
她自己则走到溪边,打开“冰箱”翻出些土豆和玉米种子。
这些都是她特意囤的高产品种,抗旱耐贫瘠,产量还高。
在这种缺衣少食的年代,手里有粮,心里才能不慌,这是颠扑不破的王道。
肉包果然没让人失望。
这只被她救下的狼崽如今长得壮实了不少,一身灰毛油光水滑,嗅觉灵敏得惊人。
第一天就领着铁柱拖回了只肥硕的野兔,足有十几斤重,皮毛油亮,一看就很肥美。
更让人惊喜的是,肉包还带回了只受伤的小狐狸,那狐狸通体雪白,像团棉花糖似的,只有尾巴尖带着点红,一双眼睛圆溜溜的,像琉璃珠子似的,灵动得很,就是右后腿受了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娘!
这狐狸好像通人性!”
丫丫小心翼翼地抱着小狐狸,兴奋地朝苏晴喊。
小狐狸不仅不怕人,还往丫丫怀里缩了缩,用毛茸茸的脑袋蹭她的胳膊,喉咙里发出细细的“呜呜”声,像是在撒娇。
苏晴看着有趣,便给小狐狸取名“雪球”,让丫丫负责照顾。
有了肉包和雪球,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肉包每天清晨都要钻进后山,傍晚总能带回些猎物,有时是肥美的野兔,有时是五彩斑斓的山鸡,运气好的时候还能抓到半大的野猪;雪球则成了丫丫形影不离的小跟班,它鼻子灵,总能找到些藏在石缝里的野果,还会用叫声提醒大家哪里有蛇虫出没,帮着避开不少危险。
苏晴领着大家开垦村子周围的荒地,把带来的土豆和玉米种子种了下去。
她从“冰箱”里翻出本现代农业书,教大家怎么堆肥、怎么除草、怎么防治虫害。
林氏学得最认真,她以前在娘家就种过地,有底子,一点就通,很快就成了苏晴的得力助手,地里的活儿经她打理,井井有条。
过了些日子,村里渐渐又来了些逃难的人。
有会打铁的王铁匠,一手锻铁的手艺没得说;有懂木工的张木匠,做出来的东西又结实又好看;还有个落魄的陈夫子,据说以前是秀才,肚子里有墨水。
苏晴来者不拒,定下规矩:只要肯干活,就有饭吃,绝不饿着一个人。
她用一块五花肉换了王铁匠打的几把镰刀和锄头,用一袋面粉请张木匠修好了村口那座摇摇晃晃的吊桥,还让陈夫子在一间稍好的土房里开了个学堂,教村里的孩子们认字。
这天,苏晴正在院子里用陶罐炖着野鸡汤,用的是肉包刚抓回来的野鸡,又放了些山里采的蘑菇,那浓郁的香味顺着风飘出去,估计整个村子都能闻到。
孩子们围着灶台打转,眼睛亮晶晶的,就等着开饭。
突然,几个穿着差役服饰的人闯了进来,为首的歪戴着帽子,敞着衣襟,手里拿着根水火棍,大摇大摆地嚷嚷着要征“过路费”。
“我们这是荒村,刚落脚没多久,哪来的钱?”
苏晴把凑过来的丫丫护在身后,肉包立刻龇着牙挡在她前面,喉咙里发出低沉的警告声,雪球也竖起了尾巴,警惕地盯着官差,一副随时准备扑上去的样子。
“没钱?”
官差的眼睛滴溜溜在院子里扫来扫去,最后落在墙角晒着的草药和一串串肉干上,眼睛顿时亮了,“没钱就拿这些抵!”
说着就撸起袖子要动手抢。
苏晴冷笑一声,转身打开“冰箱”,摸出块银子。
这是她用现代带来的一只银镯子融的,分量不轻,足有二两。
“这钱给你们,”她把银子扔过去,银子“当啷”一声落在地上,“但往后再敢来捣乱,就别怪我让肉包拆了你们的腿!”
官差捡起银子掂了掂,脸上露出贪婪的笑,掂量了一下肉包那凶狠的样子,也不敢再放肆,骂骂咧咧地走了。
林氏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忧心忡忡地说:“娘,这些人贪得无厌,拿到好处,肯定还会再来的。”
苏晴点点头,神色凝重:“所以我们得团结起来,不能各自为战。”
她立刻召集了村里的人,站在晒谷场中央说:“这村子是我们大家辛辛苦苦建起来的,要是被这些官差占了,我们又得继续逃难,说不定连命都保不住。
往后他们再来,我们就跟他们拼了!”
众人纷纷响应,王铁匠挥着手里的铁锤,“哐当”一声砸在铁砧上:“大娘说得对!
我这铁锤可不是吃素的,真要动手,我先给他们开瓢!”
张木匠也跟着说:“我这就去砍些硬木,做些木矛木盾,真要打起来,咱们也有家伙!”
看着群情激昂的众人,苏晴心里踏实了不少。
她知道,在这乱世里,光靠她一个人和一个“冰箱”不行,得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在这乱世里扎下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