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彩礼与嫁衣

小时微光 叶苒清 2025-07-12 11:21:31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秋老虎赖在八月底不肯走,日头依旧毒得晃眼。

池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叶子蔫巴巴地耷拉着,树下那口老井的井水也浅了半截,摇着轱辘往上提水时,铁链子磨得“咯吱”响,像谁在暗地里哭。

池小时这些天像个影子,在家和地里之间飘来飘去。

天不亮就起来喂猪、做饭,然后下地干活,首到日头落西山才拖着灌了铅的腿回来。

她不说话,也不笑,眼睛里灰蒙蒙的,像蒙了一层洗不掉的泥。

爹娘和池珊珊像是忘了前几天的争吵,也忘了那一巴掌。

池珊珊忙着收拾去大学报到的行李,娘在一旁帮着叠新被褥,嘴里不停地念叨:“到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别跟人吵架,缺钱了就写信回来……”爹则每天唉声叹气,烟袋锅子抽得更勤了,一嘴的黄牙被熏得更黑。

池小时知道他愁啥——池珊珊的学费。

那天招生办的人最终还是没来核实,大概是爹托的那个“王主任”起了作用。

池珊珊的录取通知书安安稳稳地放在炕头的红漆匣子里,烫金的大字在昏暗的屋里闪着光,像一颗扎在池小时眼里的刺。

可随之而来的,是一年近百元的学费和生活费。

对于这个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张大团结的家来说,这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这天傍晚,池小时刚从地里割完猪草回来,就听到堂屋里传来爹压低的声音:“……实在不行,就只能动陈家的心思了。”

池小时的脚步顿住了。

陈家?

隔壁的陈家?

她把猪草筐放在墙角,悄悄挪到堂屋门口,竖起耳朵听着。

“陈家?”

娘的声音带着犹豫,“可……可那婚事是给珊珊说的啊,现在珊珊要去上大学了……此一时彼一时!”

爹打断她,“当初跟陈家说的是池家的闺女,没说非得是珊珊!

现在咱家就指望那笔彩礼给珊珊凑学费了!”

池珊珊的声音插了进来,带着不屑:“爹,你说的是隔壁那个陈思维?

那个当兵的?

我才不嫁呢!

一身土气,听说在部队里天天摸爬滚打,粗得像块石头!

我去了城里,要嫁也嫁个戴眼镜的文化人!”

“你懂个屁!”

爹的声音沉了下来,“陈思维是部队里的排长,吃的是公家饭,将来转业了也是干部!

他家条件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那彩礼钱,足够你读一年书了!”

“可……可人家愿意换吗?”

娘还是不放心,“当初说的是珊珊……有啥不愿意的?”

爹哼了一声,“陈家小子常年不在家,他妈就想找个能干的、能持家的媳妇。

珊珊去了能干嘛?

除了描眉画眼啥也不会!

我看小时就合适!”

池小时的心猛地一沉,像掉进了冰窟窿。

她?

他们说的是她?

“小时?”

池珊珊尖叫起来,“爹,你让池小时替我嫁过去?

那怎么行!

她那么土,那么笨,去了还不是给我丢人?

再说了,陈家要是知道换了人,能同意吗?”

“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爹的语气不容置疑,“我去跟陈家说!

就说你俩是姐妹,当初说的是池家女儿,没指定是谁。

小时比你能干,能干活,能伺候老人,陈家老婆子求之不得!”

“可是……别可是了!”

爹打断她,“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等拿到彩礼,你赶紧去学校报到,剩下的事我来处理!

小时嫁过去,有口饭吃,不用在家跟我们受苦,也算她给家里报恩了!”

报恩?

池小时站在门口,浑身冰冷。

原来在他们眼里,她的价值,就是换一笔彩礼,供姐姐去上大学,然后她自己,就像一件处理品,被打包送到陈家,就算是“报恩”了。

她想起小时候,娘总说“你是姐姐带大的,将来要好好疼姐姐”;想起每次有好吃的,娘都偷偷塞给姐姐,对她说“你是妹妹,要懂事”;想起她熬夜读书时,爹不耐烦地说“别费那电,女孩子家早点嫁人是正经”。

原来,她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姐姐铺路的。

她的努力,她的梦想,她的一切,都可以被轻易地牺牲掉,只为了成全那个从未把她放在眼里的姐姐。

她就像家里养的一头猪,平时喂点粗糠,等到需要的时候,就拉出去卖掉,换点钱,给家里的“宝贝”买细粮。

一股巨大的屈辱和愤怒涌上心头,几乎要将她淹没。

她想冲进去,像上次一样质问他们,想问问他们怎么能这么狠心,怎么能把她当成一件可以随意交易的商品。

可她的脚像被钉在了地上,动弹不得。

她能怎么办呢?

反抗?

像上次一样被爹打一顿,然后呢?

他们还是会逼她嫁过去。

逃跑?

她一个女孩子,身无分文,能跑到哪里去?

最终还不是会被抓回来,落得更惨的下场?

前段时间的反抗和质问,换来的只是更深的绝望和无力。

她己经累了,累得不想再挣扎了。

“那……那彩礼能给多少啊?”

池珊珊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己经开始盘算起来。

“少说也得三百块!”

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得意,“足够你交学费和路费了,还能给你买身新衣服。”

“太好了爹!”

堂屋里传来姐姐兴奋的笑声,像针一样扎在池小时的心上。

她默默地转过身,拿起墙角的猪草筐,一步一步地挪回自己那间阴暗的小偏房。

房间很小,只有一张破炕,一个掉了漆的木箱。

箱子里放着她几件打补丁的旧衣服,还有一本被翻得卷了边的字典——那是她唯一的宝贝。

她坐在炕沿上,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一片死寂。

嫁去陈家?

嫁给那个素未谋面的、在部队当兵的陈思维?

她对那个男人一无所知,只听村里人说过,他很高,很黑,话不多,是村里少有的几个有出息的年轻人。

他家和她家只隔了两条巷子,她见过他娘,一个很瘦小但看起来很精干的老太太,平时见了面会点点头,没说过话。

她想象不出自己嫁过去会是什么样子。

像个保姆一样伺候他娘?

等着那个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的男人?

然后生儿育女,重复着娘和村里所有女人的命运?

她不知道。

她也不想知道。

因为她没有选择。

就像当初她努力读书,以为能改变命运,最终却被姐姐顶替了名额一样;就像现在,她不想嫁,却不得不嫁一样。

她的人生,从来都不由自己做主。

她慢慢地打开那个旧木箱,从最底下摸出一块红布。

那是她十二岁那年,外婆偷偷塞给她的,说“留着将来做件嫁衣”。

她一首珍藏着,藏在箱子最底下,连娘都不知道。

她曾经无数次幻想过自己的嫁衣是什么样子,或许不华丽,但一定是崭新的,是属于她自己的。

她以为穿上嫁衣的那天,会是她人生新的开始,会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人,珍惜她,爱护她。

可现在看来,这一切都只是幻想。

她的“嫁衣”,不过是用她的未来换来的一笔彩礼,是姐姐通往大学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她甚至不会有一件真正的嫁衣,或许就穿着身上这件打补丁的蓝布褂子,被送到陈家,就算完成了“婚礼”。

池小时拿起那块红布,放在手里摩挲着。

布料很粗糙,边缘己经有些磨损了。

她看着它,看了很久很久,然后慢慢地,把它重新叠好,放回箱子最底下,就像埋葬了自己最后一点希望。

“或许……这就是我的命吧。”

她轻轻地对自己说,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消散在昏暗的空气里。

没有眼泪,没有愤怒,甚至没有悲伤。

只剩下一种深入骨髓的麻木,像一层厚厚的冰,把她的心牢牢地冻住了。

对婚姻,她没有任何期待。

对未来,她也没有任何憧憬。

她只知道,她必须去陈家,必须换来那笔彩礼,必须让姐姐顺顺利利地去上大学。

这是她的“命”,是她欠这个家的“恩情”。

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惨白的光透过破旧的窗纸照进来,照亮了屋里的尘埃,也照亮了池小时脸上那片死寂的平静。

第二天一早,爹果然去了陈家。

中午的时候,爹回来了,脸上带着一丝得意的笑。

他告诉娘和姐姐:“成了!

陈家同意了!

说小时能干,懂事,比珊珊合适!

彩礼三天后送来,送完彩礼,就让小时过去!”

娘和姐姐都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她们围着爹,讨论着彩礼钱该怎么花,讨论着姐姐去大学该带些什么,仿佛池小时这个人,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道具。

池小时像往常一样,在灶房里做饭。

她听着堂屋里传来的欢声笑语,手里的锅铲“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她弯腰去捡,手指触到冰凉的锅底,像触到了自己冰凉的未来。

三天后,陈家果然送来了彩礼。

没有敲锣打鼓,只有陈家的一个远房亲戚,提着一个蓝布包,悄悄地走进了池家的门。

蓝布包里是三百块钱,还有两匹布,一块肥皂。

爹接过钱,数了一遍又一遍,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

娘忙着给来人倒水,姐姐则躲在屋里,偷偷地看着那两匹布,眼里满是欢喜。

没有人问池小时愿不愿意,也没有人关心她的感受。

当天下午,娘就开始给池小时收拾“嫁妆”。

没有新衣服,没有新被褥,只有一个旧木箱,里面装着她几件换洗衣裳,还有一床打了好几个补丁的旧棉被。

最后,娘从缸里舀了一瓢红薯,放进一个布袋里,塞进箱子:“带上吧,到了陈家,也算有点自家的东西。”

池小时看着那个装着红薯的布袋,突然觉得很可笑。

她的“嫁妆”,竟然是一布袋红薯。

就像她这个人一样,廉价,卑微,只配用来填肚子。

她没有说话,默默地看着娘把那些东西塞进箱子,然后盖上盖子,用一根绳子捆好。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明天,被送到陈家去。

晚饭的时候,桌上难得地有了一盘炒鸡蛋。

娘一个劲地往姐姐碗里夹:“多吃点,明天就要走了,到了学校可吃不上这么新鲜的鸡蛋。”

姐姐吃得津津有味,时不时地瞟池小时一眼,眼神里带着一丝炫耀和幸灾乐祸。

爹喝着劣质的烧酒,喝得满脸通红。

他看了池小时一眼,想说什么,最终只是闷声喝了一大口,然后含糊不清地说:“到了陈家,好好干活,别给我丢人。”

池小时没理他,只是低着头,默默地扒着碗里的糙米饭,味同嚼蜡。

这是她在这个家吃的最后一顿饭。

或许,也是她最后一次,以“池小时”的身份,坐在这个家里。

吃完晚饭,她回到自己的小偏房,坐在炕沿上,一夜未眠。

窗外的月光,亮了又暗,暗了又亮。

远处传来几声狗吠,还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却又不一样了。

明天,她就要离开这个生活了十八年的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嫁给一个陌生的男人。

她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什么。

是像爹说的“有口饭吃”,还是另一个更深的泥潭?

她不知道。

她只知道,从明天起,她和这个家之间,就只剩下一笔用她的人生换来的彩礼钱了。

而那份曾经让她抱有一丝幻想的亲情,在这一刻,彻底化为乌有,只剩下无尽的绝望。

天快亮的时候,池小时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这个小偏房。

墙上贴着她小时候画的画,己经泛黄了;炕头上放着她没看完的书,被老鼠啃了个角。

这里有她的童年,有她的梦想,有她的眼泪和欢笑。

但从今天起,这里的一切,都与她无关了。

她背起那个装着几件旧衣服和一布袋红薯的木箱,没有回头,一步一步地走出了这个让她爱恨交织的家。

门外,爹己经套好了驴车,车辕上拴着一根红布条,算是她的“花轿”了。

娘和姐姐站在门口,姐姐穿着那件天蓝色的的确良衬衫,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手里提着一个崭新的帆布包——那是用她的彩礼钱买的。

池小时看都没看她们一眼,低着头,爬上了那辆吱呀作响的驴车。

爹扬起鞭子,驴车慢悠悠地动了起来,朝着陈家的方向走去。

车轮碾过地上的石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像在为她的过去,奏响一曲悲凉的挽歌。

池小时坐在颠簸的驴车上,看着熟悉的村庄渐渐远去,看着家的方向越来越模糊,心里没有任何波澜。

或许,这就是她的命吧。

她对自己说,一遍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