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筐里装着铝制饭盒,里面是昨晚剩的茄子炒豆角,上面扣着两个白面馒头——这是她和丈夫王强的早饭。
"梅姐,早啊!
"身后传来清脆的招呼声,是车间新来的实习生晓曼,扎着高马尾,工装外套还带着折痕。
李梅放慢脚步等她:"咋不多睡会儿?
七点上班呢。
""睡不着,"晓曼挠挠头,"我妈非让我提前来,说跟着您能多学两手。
"穿过堆满废铁的厂区,远处传来冲压机"咚咚"的闷响,像巨人的心跳。
李梅熟练地把自行车停在车棚角落,那里有根歪脖子梧桐树,能挡住中午的太阳。
她掏出自带的抹布,擦了擦车座上的露水,又顺手帮晓曼的新车也抹了两把。
更衣室里己经热闹起来,女工们扯着嗓子聊家常,蒸汽从热水瓶口冒出来,混着肥皂的香味。
李梅脱下沾满机油的旧外套,换上干净工装,胸前的工牌编号"0718"被磨得发亮——这是她在厂里待的第18个年头。
"梅姐,听说没?
"隔壁工位的张嫂凑过来,压低声音,"昨晚管理层开会到半夜,好像要裁人。
"李梅系鞋带的手顿了顿:"别瞎传,机器还在转呢。
"话虽如此,她心里却泛起一阵不安。
上个月的工资条上,加班费少了整整三天的。
二、流水线的节奏六点五十,车间广播响起预备铃,李梅站到自己的工位前,深吸了口气。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碎屑和冷却液的味道,熟悉得像家里的饭菜香。
她负责给轴承套密封圈,左手拿件,右手递进冲压模具,动作行云流水,一分钟能完成15个。
"梅姐,您这速度,能顶俩小伙子!
"旁边的老周师傅笑着说,他负责质检,镜片上总沾着油污。
李梅没抬头:"干久了就熟了。
"她的指尖有层厚厚的茧子,虎口处还有道浅褐色的疤痕——那是十年前机器故障时留下的,当时血流不止,她只找卫生员简单包了包,咬着牙把当天的定额干完了。
晓曼站在旁边,手里的密封圈总也套不整齐,急得鼻尖冒汗。
李梅瞅着空当,用脚勾过个小板凳:"坐下弄,手腕放平,看清楚卡槽的方向。
"她放慢动作演示了三遍,晓曼总算摸到点门道。
八点整,车间主任老王拿着扩音喇叭走过来,嗓门比冲压机还响:"都停一下!
说个事儿!
"机器声渐渐歇了,两百多号人齐刷刷看向他。
老王清了清嗓子,手里的纸稿被风吹得哗哗响:"总公司下了文件,要搞自动化改造,下个月开始,三条老线换机器人,相关岗位......"后面的话李梅没听清,耳朵里嗡嗡作响。
她看了眼自己的双手,这双能精准摸到密封圈纹路的手,难道要被铁疙瘩取代了?
三、食堂里的消息午饭时间,食堂的不锈钢餐桌叮当作响。
李梅把饭盒里的豆角拨给王强一半,她男人在锻造车间,出力多,饭量大。
"刚才听调度说,新设备要从德国进口,光编程就得学仨月。
"王强啃着馒头,眉头拧成个疙瘩,"咱们这代人,哪懂那些洋玩意儿。
"李梅没说话,扒拉着碗里的米饭。
斜对面,几个年轻工人正围着晓曼,看她手机里的自动化生产线视频。
屏幕上,机械臂灵活地抓取零件,速度是人工的两倍还多。
"梅姐,您看这个!
"晓曼举着手机凑过来,"是不是特厉害?
"李梅眯着眼看了会儿:"厉害是厉害,就是不知道这玩意儿认不认老轴承的脾气。
"有些用了十几年的老机器,零件磨损得不规则,全靠手感调整,机器人怕是做不到。
正说着,车间主任老王端着餐盘过来,往李梅旁边一坐:"老李,跟你说个事儿。
"李梅心里一紧,王强也停了筷子。
"新设备来了之后,要抽一批人去培训,学操作和维护。
"老王扒了口饭,"我跟领导推荐了你,你技术好,脑子活,肯定能学会。
"李梅愣住了:"我?
我连智能手机都玩不转......""学嘛!
"老王放下筷子,语气郑重,"总公司说了,愿意学的优先留用,学不会的......"他没说下去,但谁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王强在桌底下碰了碰她的膝盖,眼神里带着鼓励。
李梅看着餐盘里剩下的半个馒头,突然想起刚进厂那年,师傅也是这样拍着她的肩膀说:"别怕,啥都是人学的。
"西、午后的小意外下午三点多,车间里的温度升到了三十五度,吊扇转得像要散架。
李梅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滴,滴在轴承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她抬手用袖子擦了擦,继续手上的活计。
突然,隔壁工位传来"哐当"一声巨响,紧接着是晓曼的尖叫。
李梅心里一沉,冲过去就看见冲压机的安全罩歪在一边,晓曼的手被卡在模具和零件之间,脸色惨白。
"快关机器!
"李梅大吼一声,老周师傅手忙脚乱地按下急停按钮。
车间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晓曼压抑的哭声。
李梅蹲下身,仔细看了看情况——手没被压到,但被零件边缘划破了,血顺着指缝流出来。
她解开工装外套,撕下里面的衬里,紧紧按住伤口:"别怕,姐在呢。
"晓曼哽咽着说:"我、我看安全罩碍事,就......""傻丫头!
"李梅又气又心疼,"这玩意儿是保命的!
"她扶着晓曼站起来,对老周说:"帮我盯着工位,我送她去医务室。
"医务室的张医生给晓曼包扎时,李梅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全是汗。
刚才那一瞬间,她脑子里闪过的全是十年前自己受伤的画面。
"梅姐,谢谢您。
"晓曼低着头,眼泪掉在纱布上,"都怪我笨......""谁还没犯过错?
"李梅拍拍她的背,"记住这次教训,安全比啥都重要。
"她想起车间主任说的自动化改造,或许那些机器人,能少些这样的意外。
五、黄昏的交接班傍晚六点,夕阳透过车间高窗斜射进来,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
李梅把今天的成品箱码整齐,数了数,正好1200个,比定额多了200。
她掏出小本子记上数字,这是她保持了五年的习惯。
晓曼红着眼圈过来,手里拿着个苹果:"梅姐,给您。
"李梅笑着接过来:"这是干啥?
""我妈让我给您的,说谢谢您照顾我。
"晓曼小声说,"还有......培训的事,您能带上我不?
我想跟着您学。
"李梅心里一动,这姑娘虽然毛躁,但肯学肯干,是块好料子。
她点点头:"行,明天开始,下班后你跟我去仓库,那儿有台报废的旧电脑,先从开关机学起。
"晓曼眼睛一亮,使劲点头:"哎!
谢谢梅姐!
"王强推着自行车在门口等她,车筐里多了个西瓜。
"刚才碰到张嫂,说她侄子在电脑城,能弄台二手笔记本,便宜。
"他挠挠头,"咱也学学那啥......编程?
"李梅看着丈夫被汗水浸湿的后背,突然觉得心里踏实了。
她坐上后座,搂住王强的腰,自行车穿过厂区时,铁闸门正在缓缓关闭,发出沉重的声响。
路边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洒在两人身上。
李梅闻着空气中的晚饭香,想起车间主任说的新设备,想起晓曼期待的眼神,突然觉得,这自动化改造,或许不是坏事。
就像当年从手工锻打换成冲压机,难是难了点,但总会有办法学会的。
她拍拍王强的肩膀:"骑快点,回去把西瓜切了,咱也尝尝甜不甜。
"自行车在夜色里颠簸着前进,车铃"叮铃铃"的声音,混着远处工厂的最后一声汽笛,在晚风里荡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