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天清晨六点起床,挤上拥挤的公交车,赶往城郊的电子厂。
厂房里机器轰鸣,他穿着蓝色工服,站在流水线旁,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组装零件的工作。
他的双手因常年劳作而布满老茧,眼神却始终带着一丝倔强。
李明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千块,除去房租和生活费,所剩无几。
他租住在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屋里,墙壁斑驳,屋顶偶尔漏水。
他的梦想很简单:攒点钱,摆脱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
然而现实却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李明,动作快点,别磨蹭!”车间主任的呵斥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低头应了一声,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心里却泛起一阵苦涩。
他常常想,自己是不是注定一辈子就这样了?第二章:机缘巧合这天,李明加班到深夜才下班。
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在回家的路上,昏黄的路灯拉长了他的影子。
忽然,他听到不远处传来一声低呼,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老人摔倒在路边,身边散落着几袋水果。
李明赶紧跑过去,扶起老人。
“大爷,您没事吧?”他一边问,一边捡起地上的东西。
老人头发花白,穿着朴素,看起来不过是个普通人。
他喘着气,摆手说:“没事,谢谢你,年轻人。”
老人坚持要感谢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名片递给李明。
“我叫王天宇,这是我的联系方式。
你救了我一命,以后有困难就来找我。”
李明接过名片,借着路灯一看,上面写着“天宇集团董事长:王天宇”。
他愣了一下,心想这老人怕是在开玩笑,一个集团董事长怎么会穿得这么寒酸?他没多想,把名片塞进破旧的钱包,扶老人到路边后就回家了。
生活还是老样子,他很快就把这件事抛诸脑后。
几天后,工厂传来噩耗:由于经营不善,公司倒闭了。
李明失去了工作,存款只够支撑一个月。
他坐在出租屋的床上,盯着那张名片发了半天呆。
走投无路之下,他拨通了电话。
第三章:踏入新世界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苍老却沉稳的声音:“喂,谁啊?”李明结结巴巴地说明了情况,没想到对方爽快地说:“明天早上九点,来天宇集团总部找我。”
第二天,李明穿上自己唯一一件还算体面的衬衫,忐忑不安地来到市中心的天宇大厦。
这座摩天大楼高耸入云,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站在门口,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接待员听说他是来找王天宇的,态度立刻变得恭敬,带他上了顶楼。
办公室里,王天宇坐在皮椅上,见到李明,露出和蔼的笑容。
“年轻人,我说过要报答你。
从今天起,你就在天宇集团工作吧。”
李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被安排在市场部,从事最基础的文员工作。
虽然薪水不高,但比工厂强得多。
他暗下决心:绝不能辜负这个机会。
刚开始,他连电脑操作都不熟练,同事们偶尔会投来轻蔑的目光。
但李明咬紧牙关,每天熬夜学习,很快掌握了基础技能。
他笨拙却认真,慢慢赢得了部门经理老张的注意。
第四章:崭露头角三个月后,公司接到一个紧急任务:某个新产品的市场推广方案出了问题,急需调整。
李明在会议上鼓起勇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低成本推广,直接面向年轻消费者。
他的建议引来一片嘲笑,同事们觉得他一个新人懂什么。
可老张却拍板:“就按李明的想法试试。”
结果,推广效果出奇地好,产品销量翻了三倍。
公司高层开始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不久,李明被提拔为市场部的主管。
他开始带领一个小团队,负责更多的项目。
他没有管理经验,但凭着一股狠劲和对工作的热情,硬是把团队带出了成绩。
不到一年,市场部的业绩在全公司名列前茅。
李明的名字渐渐传到了集团副总裁赵凯的耳朵里。
赵凯是个精明的中年人,对李明既欣赏又警惕。
他决定给这个年轻人一些“考验”。
第五章:危机与挑战天宇集团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投影仪的光线映在白墙上,屏幕上是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智能家居系统”自上市以来,销量仅为预期目标的30%。
用户反馈如潮水般涌来,诸如“界面像迷宫”“功能鸡肋”“还不如传统家电”等刺耳评价铺天盖地。
市场部的经理们低头不语,董事长赵凯的目光冷峻如刀,扫过每一个人的脸。
“李明,”赵凯突然点名,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这个项目交给你。
两个月内,我要看到起色,否则你知道后果。”
李明抬起头,二十八岁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却也闪着初生牛犊的倔强。
他只是个入职不到半年的市场部新人,大学毕业后从工厂流水线一步步爬到这里,靠的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他深吸一口气,点头道:“是,赵总,我接下。”
散会后,李明独自站在窗边,手里握着一杯凉透的咖啡。
天宇集团是国内家电行业的龙头,这套智能家居系统是公司今年的重头戏,寄托了赵凯冲击高端市场的野心。
如今项目砸了锅,压力像一座山压在他肩上。
可他心里清楚,这不仅是危机,也是机会——一个让他证明自己的机会。
当晚,他召集团队开会。
会议室里灯光昏黄,七八个同事围着长桌,个个神情疲惫。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李明敲了敲桌子,声音坚定,“今晚开始,分析所有用户反馈,明天一早我要看到初步报告。”
“明哥,这得看上千条啊!”小张揉着眼睛抱怨。
“看不完就别睡。”
李明语气硬邦邦,自己率先打开电脑,翻起了评论。
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眼底布满血丝,却没有一丝懈怠。
整整一夜,团队埋头苦干。
凌晨四点,李明端来几盒泡面,分给大家。
“吃点东西,歇十分钟,继续。”
他自己却没停,手里捏着笔,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问题点:界面复杂、按键繁琐、反应迟钝……天亮时,报告初稿成型。
李明盯着屏幕,揉了揉酸痛的脖子,喃喃道:“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三天,李明带着团队跑遍了市内十几个社区,挨家挨户走访用户。
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裤腿上沾着灰,笔记本却从不离手。
面对用户的吐槽,他没有反驳,只是认真记录,甚至还帮一位老大爷修好了坏掉的遥控器。
“年轻人,这玩意儿按键太多,我眼睛都花了,”一位大妈皱着眉说,“还不如我以前的电饭锅好用。”
“阿姨,您说得对,”李明笑着点头,“您觉得怎么样改能方便些?”“简单点吧,别整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能听我说话就最好。”
回到公司,李明把走访记录摊在桌上,足足三十多页。
他翻开一页,指着上面的话说:“用户要的是简单和实用,可研发那边光顾着堆技术,根本没管我们怎么卖。”
他一拍桌子,站起身:“我有个想法——重新设计界面,主打简洁风;加个语音控制功能,主攻年轻人市场;还有,短视频推广,拍点接地气的教程。”
“语音控制?”组员小刘皱眉,“研发那边得加班加点了,成本也高。”
“高也得干,”李明斩钉截铁,“这是翻身仗,输不起。”
接下来的几天,他带着团队忙得脚不沾地。
白天跑市场,晚上写方案。
他亲自上手设计推广文案,标题定为“懒人必备:一句话搞定你的家”。
短视频脚本是他熬夜写的,幽默中带着实用,比如一个场景是“早上不起床?喊一声‘开窗帘’,比闹钟管用”。
为了让视频更接地气,他拉上同事演起了“用户痛点小剧场”。
小张扮演懒汉,李明客串“智能管家”,两人一唱一和,逗得团队哈哈大笑。
拍完后,他又埋头剪辑,凌晨三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方案提交那天,会议室里却炸了锅。
小刘第一个跳出来:“语音功能开发周期长,预算超支怎么办?”“短视频推广风险太大,万一没人看呢?”另一个同事附和。
李明站起身,打开投影仪,调出一组数据:“这是我查的,过去一年,语音交互产品的市场增长率是47%,年轻人占比六成以上。
短视频呢?日活跃用户超8亿,咱们的产品要是能火一把,就是免费的活广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个人:“我知道你们担心,但我算过账,哪怕成本高点,只要销量翻倍,公司就能赚回来。
这不是赌,是有依据的坚持。”
一番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
小张挠挠头,低声道:“明哥说得有道理,我干了。”
最终,团队达成一致。
李明主动加担子,跑去研发部协调技术支持,又熬夜改进了三次界面设计稿。
半个月后,新版产品进入测试阶段,他亲自试用,每发现一个bug就记下来,直到凌晨才睡。
一个月后,新版“智能家居系统”正式上线。
发布会上,李明站在台前,手心全是汗。
他点开手机,屏幕上实时数据显示:开售一小时,订单破万;一天之内,销量是上个月的三倍。
社交媒体上,好评铺天盖地。
“这界面也太丝滑了!”“语音控制绝了,我喊‘开灯’,它真开了!”还有人转发短视频,评论:“这广告拍得我都想买了!”公司内部会议上,李明汇报成果,赢得满堂掌声。
赵凯靠在椅背上,嘴角微微上扬,却没多说一句夸奖的话。
李明知道,这只是开始。
然而,胜利的喜悦还没散去,茶水间里却传来了刺耳的声音。
“李明那小子,肯定是拍马屁才拿下这任务,”刘强靠着饮水机,阴阳怪气地说,“说不定还有什么后台呢。”
刘强是市场部的老人,资历比李明深,却一直嫉妒他的锋芒。
李明端着杯子走过,听到这话,手指微微收紧。
他没回头,只是默默回了办公室,打开电脑,继续埋头工作。
几天后,刘强变本加厉,在一次汇报会上故意篡改李明的数据,指着屏幕质问:“这些数字怎么可能真实?你糊弄谁呢?”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集中在李明身上。
他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