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误读的声音与误解的眼神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我站在“辞绣坊”的老木门内,阳光从窗格斜斜地洒进来,落在林辞的手背上。

他的手指修长、骨节分明,带着常年刺绣留下的薄茧,正紧紧攥着一枚银针。

他问我是不是来道歉的。

那一刻,我确实愣住了。

我没有想到,第一次见面会是在这样的误会下展开。

更没想到,这个男人——林辞,会用这样冰冷的眼神看我,仿佛我是什么罪人。

“我不是破坏者。”

我稳住呼吸,声音不重,却足够清晰,“我是受非遗保护组织委托,来协助修复那段古琴录音的。”

我边说边从背包里取出录音设备和U盘,熟练地插上接口。

房间里一时安静得只能听见设备启动的微响。

“这段录音原本是附在绣品一起运输的,但我接手的时候己经损坏严重。”

我说着,按下播放键。

琴声缓缓流淌出来,断断续续,像是被时间磨损的记忆。

然而,在某一刻,一段极其细微的低语浮现出来——那是录音带边缘残留的声音,几乎要被杂音吞没,但还是能听出是一个女人轻声呢喃:“别走……”我的手指停在暂停键上,目光落在林辞脸上。

他神情一震,眉头紧蹙,仿佛那一句低语唤醒了什么久远的记忆。

片刻后,他低声重复了一遍:“别走……”我的心跳漏了一拍。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台词或旁白,而是某种深埋在他心底的情绪。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脚步声,一个穿着淡青色旗袍的女人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杯茶。

“林先生,您的茶。”

她将茶放在桌上,语气温婉,目光却不经意扫过我和设备,“沈先生?”

“你是程婉儿?”

我认出她是林辞的助理,曾在采访中见过几次。

她点头微笑:“听说你是来帮我们修复录音的?

可真是巧了,那卷录音带损坏得蹊跷,连工作室的人都查不出具体原因。”

她的语气很温和,但眼神里有一丝探究。

我知道她在试探,也在为林辞缓和气氛。

果然,林辞听完后神色略缓,但仍盯着我:“你刚才放的那段音频……是你自己修复的?”

“是的。”

我点头,“不过只是初步处理,如果想还原完整录音,还需要更多原始素材。”

他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问:“你能听出这段录音是在什么地方录的吗?”

我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

“我可以试试。”

我说。

接下来的时间,我开始调试设备,尝试捕捉音频中的环境细节。

背景里有轻微的风声、织布机的吱呀声,还有某种金属碰撞的细微回响——这不像普通的录音室,更像是在某个传统工艺作坊中录制的。

我抬起头,看向西周。

屋内挂着几幅未完成的绣品,窗外是老城区的巷子,风吹动树叶发出沙沙声。

这里的每一道光影、每一缕气息,似乎都藏着故事。

“你们平时绣工操作的时候,会有金属工具的声音吗?”

我问道。

程婉儿答道:“有,绣针、剪刀都会碰在一起,尤其是穿线时,有时候不小心掉在地上。”

“录音里的环境音应该就是在这里录的。”

我转头看向林辞,“如果你想还原完整录音,可能需要我在现场采集一些基础音效。”

林辞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看着我,眼神复杂。

片刻后,他点了点头:“可以,你想在哪里采样?”

“就在绣架旁边吧。”

我收拾好设备,走到那张老旧的绣架前。

林辞跟了过来,站在我身后不远的位置。

我蹲下身,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测试周围的声音频率。

风穿过窗缝的声音,绣线摩擦的细响,还有远处隐约传来的鸟鸣……一切都被记录下来。

就在我准备换一个角度继续采集时,余光瞥见绣布背后似乎有一道异样的痕迹。

我停下动作,凑近了一些。

果然,在绣布背面,靠近边缘的地方,有一条极细的划痕,几乎与绣布融为一体,若不是我调整灯光的角度,根本不会发现。

那不是自然磨损的痕迹。

更像是……人为划破的。

我心头一紧,不动声色地将设备微微挪开,试图掩盖自己的发现。

但林辞的目光也落到了那个位置,他眉头微皱,却没有说什么。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采集好了吗?”

他忽然开口。

“嗯。”

我合上电脑,站起来,“今天的数据应该够用了。”

他点点头,递给我一串钥匙:“工作室有时会开放给学生参观,你可以随时过来采集数据,不需要提前通知。”

我接过钥匙,感受到他掌心残留的温度。

“谢谢。”

我说。

他转身走开,背影依旧挺拔,但步伐比之前缓了许多。

我站在原地,心跳仍未平复。

这一章,不过是开始。

而那道划痕背后的秘密,或许,才是真正的谜题。

我抱着设备离开绣架几步,目光却还停留在那道划痕上。

林辞站在窗边,正低头翻找什么。

阳光从他背后斜射进来,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绣布的牡丹轮廓上,像是一幅静止的画。

我悄悄拿出手机,趁着整理录音数据的空档,拍下了那处划痕的照片。

照片不大清晰,但能勉强看出痕迹边缘有墨色残留,像是某种笔迹或印痕。

它太规则了,不像是运输途中磕碰造成的,更像是……故意为之。

程婉儿端着茶走了过来,语气轻缓:“沈先生,这段录音对你来说,很重要吗?”

“嗯。”

我点头,“声音会说话,尤其是一段被时间掩埋的声音,它藏着太多故事。”

她看着我,眼里闪过一丝意外,似乎没想到我会这么说。

然后,她轻轻笑了笑:“林先生平时不太愿意让人靠近绣架,但他今天让你自己采集环境音,倒是头一回。”

我抬眼看向林辞。

他正好也朝我这边看过来,手里拿着一幅卷轴。

他走回来,将卷轴放在桌上,缓缓展开。

“这是我母亲生前最爱的一幅绣稿。”

他说,声音比刚才柔和了些,“她说,只有听得懂这绣稿里的情绪,才能真正理解她的绣。”

我怔了一下,目光落在那幅绣稿上。

是《牡丹亭·惊梦》的经典片段——杜丽娘游园归来,梦中与柳梦梅相会,醒来后怅然若失。

整幅绣稿以素绢为底,墨线勾勒出人物姿态,背景淡雅,仿佛一场未醒的梦境。

我在绣稿边缘发现了一句小字,极浅,几乎是随手写下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那一瞬间,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奶奶的声音——“昭啊,唱昆曲不是光靠嗓子,要用心听,听得见别人听不到的东西,才算入戏。”

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这句话,奶奶说过无数次。

可此刻,它竟和眼前这句题词完美契合。

我盯着那行字,久久无法移开视线。

林辞静静地看着我,眼神复杂,像是在等我反应。

“你好像……很适合这个项目。”

他忽然说。

我没料到他会这么说,愣了一下。

“因为你听得出它想要表达什么。”

他低声补充,手指轻抚绣稿一角,“我妈也是这样的人,她总说,苏绣不只是手艺,它是情感的延续。”

我一时语塞,喉咙有些发紧。

我想起小时候在奶奶院子里练唱的日子,风吹过桂花树,她在台上教我唱《牡丹亭》,我坐在台下听她念白,一句一句,像针脚一样密密缝进心里。

“沈昭。”

林辞忽然叫我的名字。

我抬头看他。

他沉默了几秒,才问:“你听过真正的苏绣吗?

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听。”

我愣住了。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你说的‘声音’……”我试探地开口,“是指刺绣时的声音?”

他点点头:“每一针每一线都有情绪,只是大多数人听不见。”

我望着他,心里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悸动。

也许,这就是我们之间的联系。

他用绣线织梦,我用声音讲故事。

而如今,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世界,正在一点点重叠。

天色渐暗,我收拾好设备准备离开。

临出门前,林辞递给我一把钥匙:“你可以随时来采样,如果有什么发现……也请第一时间告诉我。”

我接过钥匙,指尖触碰到他残留的温度。

“我会的。”

我说。

走出“辞绣坊”,街边的灯己经亮了起来,微黄的光晕洒在石板路上,像一段未完成的旋律。

我回头望了一眼,屋内的灯光还亮着,林辞的身影隐约可见,他一个人坐在绣架前,手轻轻地摩挲着绣布上的牡丹轮廓。

我听见风穿过巷口的声音,带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情绪。

他低声道:“妈妈,你说他会是那个听得懂它的人吗?”

我没有再靠近,也没有回应。

但我记得那一刻的心跳声。

它像是某种古老的绣线,正悄悄缠绕在我与他的命运之间。

回到录音室后,我把采集到的所有音频导入电脑,重新编排处理。

我一边调整频率,一边反复播放那段修复后的琴音。

它依旧断断续续,却多了一份完整之前的温柔与哀愁。

我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的是绣稿上那句题词:我开始尝试用声音模拟技术,寻找最贴近这段情感节奏的音调。

我想要还原的,不只是一个声音。

而是一种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