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平的顶层公寓里,五居室的格局敞亮开阔,太阳台连着书房,落地窗外是渐次苏醒的城市轮廓,湿冷的空气里浮着雪后初霁的清透。
沈诗涵推开书房门时,阳光正漫过柚木地板,在她米白色的羊绒衫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她走到书桌前坐下,开机键按下的瞬间,屏幕亮起的光映在她素净的脸上。
作为网文界无人知晓真容的顶流,她用的笔名“寒砚”从未与现实中的自己挂钩,连签约编辑都只知道对接的是个“效率极高的神秘作者”。
今天她要查的是新构思的民国悬疑故事资料。
指尖在键盘上轻点,屏幕上弹出泛黄的老报纸扫描件,1937年的沪上电车线路图、法租界公馆名录、甚至当时流行的女士旗袍盘扣样式,都被她分门别类存进了文件夹。
她写作有个习惯,细节必须扎实,就像此刻,连老钢笔的墨水成分都要考据清楚——这或许是她能在网文界站稳脚跟的原因,哪怕只是***,也容不得半点敷衍。
“姐!
救我!
这boss血条太厚了!”
隔壁游戏室传来沈舒的尖叫,伴随着机械键盘噼里啪啦的狂敲声。
沈诗涵无奈地扬了扬眉,起身时瞥见书桌角的台历,红色记号笔圈着2月8日——还有两天就是除夕。
游戏室里,沈舒盘腿窝在电竞椅上,卫衣帽子扣在头上,胸前明晃晃绣着她的笔名“舒小跳”。
左手在笔记本键盘上敲着小说章节,右手握着游戏手柄疯狂走位,屏幕上一边是文档里跳脱的青春校园文,一边是激烈的团队对战画面。
“你这一心二用的本事,不去天桥卖艺可惜了。”
沈诗涵倚在门框上,看着妹妹屏幕右下角弹出的稿费到账提醒——28600元。
“嘿嘿,这叫时间管理大师!”
沈舒头也不抬,手指在手柄上旋出个漂亮的弧线,“这个月稿费刚好够买新出的***版手办,剩下的存起来,暑假去漫展!”
她忽然暂停游戏,转头冲沈诗涵晃了晃手机,“对了姐,丽娜姐说你上次让她查的老洋房资料整理好了,发你邮箱了。”
提到王丽娜,沈诗涵嘴角柔和了几分。
丽娜是她们家收养的妹妹,比沈诗涵小两岁,比沈舒大三岁。
当年在孤儿院,瘦小的丽娜总跟在沈诗涵身后,如今己是能独当一面的编辑,更是沈诗涵最信任的助理。
从核对章节错别字到联系出版社,丽娜总能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连沈诗涵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她都能精准地转化为清晰的大纲。
“知道了,等会儿看。”
沈诗涵转身回书房,刚点开邮箱,手机就震动起来,是丽娜发来的消息:“姐,出版社那边问《寒夜》下册能不能提前交稿,说春节后想加印。
另外,上次你说的那个民国背景,我找了些老上海的月份牌图片,附在附件里了。”
沈诗涵回了句“辛苦你了”,点开附件。
一张张泛黄的月份牌上,旗袍女子眉眼温婉,背景里的石库门、黄包车,恰好能填补她脑海中场景的空白。
她指尖划过屏幕,忽然想起小时候,丽娜总抱着旧画报看半天,说以后要帮姐姐把故事里的画面都找出来。
“姐!
你看我新买的零食!”
沈舒抱着个巨大的购物袋闯进来,里面塞满了薯片、巧克力和各种进口糖果,“用这个月稿费买的,够咱们吃到元宵节了!”
她献宝似的拆开一包草莓干,塞到沈诗涵嘴边。
沈诗涵咬了一口,酸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
阳光透过太阳台的玻璃顶,落在散落的零食袋上,也落在姐妹俩各自的电脑屏幕上——一个是民国的烟雨朦胧,一个是校园的嬉笑怒骂,截然不同的文字世界,却在这间屋子里和谐地共存着。
“对了,”沈诗涵忽然想起什么,“妈早上打电话,说腊味和年货己经寄出来了,让我们注意查收。”
“耶!
有奶奶做的腊肠!”
沈舒眼睛一亮,忽然压低声音,“我偷偷在包裹里塞了张纸条,让妈催你更新《寒夜》,粉丝都快把我评论区炸了!”
沈诗涵无奈地敲了敲她的额头:“就你机灵。”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把天空染成温柔的橘粉色。
沈诗涵重新坐回电脑前,指尖落在键盘上,民国故事里的女主角正撑着油纸伞走进雨巷,而隔壁的游戏声和敲击键盘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寻常又温暖的歌。
她知道,再过两天,她们就会带着丽娜一起回阿宁镇,超市里会有母亲忙碌的身影,红木家具厂的木屑香会混着米酒的醇香,奶奶会拉着她们说超市里的趣事,爷爷会偷偷塞给她们新酿的甜酒。
而那些藏在文字里的世界,和现实中的烟火气,终将在春节的团圆里,汇聚成最温暖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