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肥皂与乡邻的眼睛
灶台上的铁锅冷着,早上没来得及生火,锅里还留着昨晚熬粥的锅巴,硬得能硌掉牙。
“娘,别怕。”
沈砚拿过粗布巾给她擦眼泪,“三叔那德性,掀不起大浪。”
他娘抽噎着点头,眼神却首勾勾盯着院里,像怕三叔带着人回来似的。
大胤朝的妇道人家,遇着事总先往最坏处想——去年邻村有户人家不肯卖地,被劣绅雇人打断了腿,官府只说“民间纠纷,自行调解”。
沈砚没再多劝,转身从墙角拖出那半袋糙米。
耗子啃过的米粒散在地上,他弯腰捡起来,吹了吹灰,心里对那玉佩嘀咕:“就换肥皂吧。”
淡金色的字闪了闪:兑换成功。
肥皂半块己存入玉佩空间,需意念取出。
声望值+5(当前10)。
他愣了下,这就成了?
试着集中精神“取”,掌心果然多了块黄乎乎的东西,方方正正,带着股说不清的香味,比庙里的檀香淡些,比皂角刺鼻些。
“这是啥?”
他娘凑过来看,手指戳了戳,“软乎乎的,不像石头。”
“洗手的,”沈砚把肥皂往水里一浸,搓出些白沫,“你看,去油快得很。”
他故意往灶台上的油垢擦了擦,黑黄的油迹竟淡了不少。
他娘眼睛亮了:“比皂角好用!
这要是拿去镇上卖……”话说一半又咽了回去,大胤朝的百姓哪敢随便卖新鲜玩意儿?
万一被官差当“妖物”收了去,哭都没处哭。
沈砚心里有数。
他把肥皂包进布巾藏好,又摸出那半块碎银——爹藏的私房钱,昨儿刚挖出来的。
“娘,我去趟镇上,换点粮回来。”
刚走出院门,就见对门的王二婶扒着门框瞅,见他出来,赶紧缩回脑袋,动作慢了半拍,被沈砚逮个正着。
这乡邻们的眼睛,比里正的算盘还精,三叔在院里闹那么大动静,早传遍半条街了。
“二婶,借过。”
沈砚慢悠悠走过去,声音不大。
王二婶干咳两声,脸上堆着笑:“砚小子,你三叔……这是走了?”
“嗯,”沈砚瞥了眼她家院里晒的野菜干,“二婶家也在备粮?
听说蝗灾要来了。”
王二婶的笑僵了僵。
谁都知道蝗灾要来了,可官府只催着交夏粮,没说发赈灾粮。
她搓着手叹道:“备啥呀,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对了,你家那房子,真不卖?”
沈砚没接话,只说:“我去镇上换点糙米。”
王二婶看着他的背影,嘴撇了撇,转身就往村西头跑——那是里正家的方向。
沈砚听见她的脚步声,嘴角扯了扯。
大胤朝的乡邻,见不得别人好,也见不得别人比自己惨,就爱凑个热闹,传个闲话,仿佛这样就能忘了自家锅里没米的事。
他没回头,攥紧了怀里的碎银和布巾。
这世道,光靠硬气不行,还得有点实在东西,让这些眼睛雪亮的乡邻知道,沈家不是好欺负的——哪怕用的是块来路不明的肥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