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关闭的窗户玻璃上水雾一片朦胧。
她伸出食指,在玻璃上画出蜿蜒的数列:父亲书房里的《电工手册》页码,粮票上褪色的编号,还有昨夜母亲缝纫机转动的次数。
这些数字像透明的蝴蝶,总在她睫毛上扑簌,对数字的喜好、敏感和对数字超强的记忆,似乎来自这小女孩的灵魂。
初夏。
柳丹妮进入离家不远的人民路小学。
进二年级时,教导主任便发现了这位柳丹妮女同学的特异之处一一数字记忆能力强和对数学的特别偏爱。
教导主任办公室的铁皮柜里,有一叠柳丹妮考完的数学考试卷。
这丫头的考试卷考得太完美了!
他必须保留好。
"柳丹妮同学,请到黑板前解题。
"班主任的粉笔敲在四则运算题上。
她白球鞋踏过水泥地的裂缝,走上讲台。
粉笔接触黑板的瞬间,她眼中的数字突然有了颜色——加号是麦穗的金黄,除号是父亲钢笔的墨蓝。
当她写下最后一个等号时,粉笔灰落在红领巾上,像撒了层薄雪。
这样的场景在人民路小学重复了六年。
在小学六年里,柳丹妮同学每周四下午,会坐在教师休息室代数学老师批改同学的作业。
红墨水钢笔在算术本上勾画,仿佛在给数字们系上红领巾。
舞蹈队的女孩们从窗前跑过,绸带拂过窗棂,跑最后的赵红同学朝正在批改作业的柳丹妮喊了声、并招招手,示意她赶紧去礼堂参加排练。
柳丹妮望着赵红:"快了呀,我就来!
……。
1966年,在那特殊的年代里,柳丹妮同学小学毕业后辍学在家呆了两年整。
这两年里,父亲给五姐妹找了许多当时环境允许的很多书籍,特别找了几本初、高中数学教本给三丫头,并请自己厂办公室一位南江财大毕业的年轻同事小江重点给三丫头辅导。
小江叔叔给柳丹妮的辅导中,发现这女孩对统计学的悟性特别好。
便把自己在财大的一些教材也慢慢向她的脑袋中输送。
很多66、67届小学毕业生在家里、在社会上玩了一、两年,而柳丹妮同学却被小江叔叔把财大的教材粗略地学习了一遍。
除了在小江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