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瓶里的回信陈岸林溪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免费小说在线阅读玻璃瓶里的回信陈岸林溪

玻璃瓶里的回信陈岸林溪免费小说全文阅读_免费小说在线阅读玻璃瓶里的回信陈岸林溪

作者:他喊她yanyan啊

言情小说连载

《玻璃瓶里的回信》是网络作者“他喊她yanyan啊”创作的现代言情,这部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陈岸林溪,详情概述:小说《玻璃瓶里的回信》的主要角色是林溪,陈岸,这是一本现代言情,暗恋,校园,年代小说,由新晋作家“他喊她yanyan啊”倾力打造,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本站无广告,欢迎阅读!本书共计24353字,6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0-10 10:17:59。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玻璃瓶里的回信

2025-10-10 11:16:43

玻璃瓶中的回信

1 卷一:偶然的轨迹

第一章 茶水间的初遇

茶水间里,十七岁的林溪盯着饮水机上的红色指示灯,仿佛要用意念迫使它从“加热”跳转为“可用”。周中放学后的冲刺补习班,总是以这样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开始。

“它至少还需要五分钟。”身后传来一个声音。

林溪转过身。一个高个子男生靠在门框上,手里转着一支笔。他穿着黑色卫衣,白白净净的,眼睛像是没完全睁开,却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你怎么知道?”林溪问,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校服领子。

“这台饮水机我见过太多次了。红灯亮起后,平均需要四分三十七秒变绿。”他走上前,轻轻敲了敲饮水机的塑料外壳,“不过今天气温低,可能要更久一点。”

林溪忍不住笑了:“你连这个都计算过?”

“补习班很无聊,总得找点事情做。”他耸耸肩,“我是陈岸。”

“林溪。”她说出自己名字时,注意到他转笔的速度慢了下来。

“你是二中的?”陈岸瞥见她校徽上的字样。

林溪点头:“你呢?没见你穿过校服。”

“美院附中。”他说这话时,笔突然停止转动,仿佛在等待某种预期中的反应。

林溪确实有些惊讶。艺术生来上数学补习班并不常见,更何况是名声在外的先锋美院附中。那里的学生通常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创作中,文化课只要过得去就行。

“为什么来补数学?”她问出口后才觉得可能有些冒犯。

陈岸却不在意地笑了笑:“因为我数学很好。”

饮水机发出“嘀”的一声,红灯转绿。陈岸做了个“请”的手势,林溪接完水后,他却没有接水,只是将手中的铅笔放回卫衣口袋。

“你不接水吗?”

“我不渴,只是来看它什么时候变绿。”陈岸眼睛里的笑意更明显了,“现在知道了,今天用了四分五十二秒。迟到了一点,可能加热管老化了。”

林溪愣了片刻,然后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是她在这个补习班的第三个月,第一次注意到除了黑板和试卷之外的东西。

上课铃响起,她匆忙回到教室,在倒数第二排坐下。讲师已经开始讲解函数题,粉笔在黑板上划出刺耳的声音。林溪拿出笔记本,眼角余光瞥见陈岸慢悠悠地走进来,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坐下。

整整两小时的课,林溪发现自己走神了三次。一次是讲师讲到一半时,后面传来轻微的铅笔摩擦声;一次是休息时间,她听见陈岸和旁边的人讨论某个艺术展;最后一次是下课收拾东西时,她回头瞥见他笔记本上除了数学公式,还有页角精致的小插画。

“同学,你掉了这个。”走出教学楼时,陈岸从后面追上她,手里拿着一个淡蓝色的发夹。

林溪下意识摸了摸头发,果然一边的头发散了下来。她接过发夹时,指尖不经意擦过他的手掌。

“谢谢。”她感觉耳朵有点发热。

“顺路而已。”陈岸指了指前面的公交站,“你坐几路?”

“57路。”

“巧了,我也是。”他从背包侧袋掏出公交卡,“看来我们同路。”

公交车来了,人群推着他们上前。周六中午的公交车总是拥挤,林溪抓住一个吊环,陈岸站在她旁边,手臂偶尔因为车的摇晃而碰到她的肩膀。

“你为什么数学很好还要来补习?”林溪问出了盘旋在心头一上午的问题。

陈岸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因为我爸妈不相信艺术生能同时学好文化课。我来补习班是为了拿到盖章的出勤证明,换取他们不干涉我周末在画室的时间。”

“那你实际上...”

“实际上我去画室。”他承认得干脆,“不过我发现这个补习班挺有意思,至少比想象中有意思。”

林溪不确定他是否在暗示什么,只是突然觉得车厢里的空气有些稀薄。

57路车经过四个站后,陈岸说:“我下一站下。画室在那附近。”

车门打开时,他回头说:“周二晚上还有英语补习班,你也在那吧?”

林溪点头,看着他跳下车,穿过人群,背影消失在街角。她忽然注意到,他卫衣的背面有一个小小的图案,是一只飞鸟的剪影。

公交车重新启动,林溪摸了摸手中的发夹,发现上面还残留着一点铅笔石墨的痕迹。她小心地把它重新别在头发上,感觉这个周六突然变得不一样了。

周二晚上的英语补习班,林溪提前十分钟到达。她选择了一个居中位置,将书包放在旁边椅子上,假装这个座位已经有人。

同学们陆续进来,有几个相识的女生示意她旁边是否有人,她含糊地点头。直到陈岸出现在门口,扫描教室后,向她走来。

“这里有人吗?”他问,眼睛却已经带着确信的神色。

林溪挪开书包:“现在没有了。”

陈岸坐下时带来一股松节油和铅笔屑的气息。林溪发现他今天穿了件深蓝色衬衫,袖口有一点不易察觉的颜料痕迹。

“画室刚过来?”她小声问。

陈岸略显惊讶:“你怎么知道?”

“猜的。”林溪没有指出颜料痕迹,心里却有一点小小的得意。

讲师李老师走进教室,开始分发阅读材料。今天的主题是社交媒体对当代青少年生活的影响,一篇颇具争议性的文章。

“有人认为社交媒体创造了更紧密的人际联系,也有人认为它制造了更多孤独。”李老师说,“你们怎么看?”

讨论环节,陈岸出乎意料地主动举手:“我认为社交媒体就像一幅画的框架,它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却也让注意力集中在框架内的内容上。我们展示的只是选择展示的部分。”

有同学反驳:“但那也是真实的部分啊。”

“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是真实的,”陈岸说,“但人们几百年来仍在争论那微笑背后的含义。社交媒体上的内容也是如此,真实但不完整。”

林溪忍不住加入:“但如果不用社交媒体,可能会错过很多保持联系的机会。”

陈岸转向她:“没错,就像选择不同的画框,会改变画的呈现方式,但不改变画本身。”

对话结束后,林溪感到一种奇妙的连接感,仿佛他们之间刚刚建立了一个只有两人理解的秘密频道。

下课休息时,陈岸拿出手机:“所以,你用什么社交媒体?”

“博客和QQ空间比较多。”林溪说,“偶尔上人人网。”

“加个好友?”陈岸看似随意地问。

就这样,他们成为了彼此社交媒体世界里的又一个好友。

那天晚上回家后,林溪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点进陈岸的博客。背景是简约的黑色,标题只有一个“岸”字。里面大部分是他的作品照片和艺术随想,偶尔夹杂着对生活的观察。

最新一篇博文写于前一天:“今日观察:补习班的饮水机加热时间与气温呈负相关,但与人的等待耐心呈正相关。另:发现一个同样在观察饮水机的人。”

林溪的心跳漏了一拍。她下拉到评论区,犹豫着要不要留言,最终只点了一个赞。

接着她点进他的QQ空间。这里的内容更加随意,有转发的有趣帖子,有对热门事件的吐槽,还有几张模糊的日常照片。相册里大多是街景、天空和各种光影实验的照片,几乎没有自拍。

林溪仔细浏览每一条动态,试图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陈岸。她发现他喜欢后摇音乐,偏爱法国电影,经常去一家叫“墨角”的独立书店,并且对芒果过敏。

当她点开自己的空间时,忽然觉得内容太平凡了——大多是学习吐槽、歌曲分享和偶尔的青春感伤。她决定以后要发一些更有深度的内容。

接下来几周,林溪发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显著提高。她会精心选择发帖时间,拍摄有意境的照片,写一些短诗般的文字。而陈岸几乎总会是第一批点赞或评论的人。

“这篇写得好。”他在她一篇关于城市雨夜的短文下评论。

“你喜欢哪部分?”林溪回复,期待着他的答案。

“'路灯在水洼中的倒影比实际更亮',这一句很有画面感。”

他们开始在这种互动中交流更多。有时陈岸会分享一首歌到她私信,说“这首让你那篇文字有了配乐”;有时林溪会拍一张天空照片@他,说“今天的云像你上次说的那种水彩晕染效果”。

与此同时,在现实世界的补习班里,他们依然保持着适当的距离。一起听课,讨论问题,偶尔在茶水间聊天。但有了社交媒体上的互动,现实中的交流仿佛都有了潜台词。

一个周六下课后,林溪在57路车上打开手机,看到陈岸十分钟前更新了博客。是一幅速写,画的是补习班教室从后往前看的视角。倒数第二排有个女生的背影,头发用淡蓝色发夹别着,窗外光线正好落在她肩上。

博文只有一句话:“光的方向。”

林溪感到脸颊发热,悄悄保存了那张图片。

她抬头看向车厢后视镜,恰好与陈岸的视线相遇。他微微一笑,没有说什么,也不需要说什么。

那一刻林溪确信,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别的连接,不同于补习班里任何其他人。

下车前,陈岸说:“周末有个小型的独立艺术展,有兴趣吗?有几个朋友的作品参展。”

林溪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兴奋:“周六下午我应该有空。”

“那我把时间地点发你。”陈岸说,然后又补充一句,“不会让你失望的。”

林溪看着他下车,步伐轻松地融入人群。她打开手机,更新了自己的状态:“期待周末。”

几乎立刻,陈岸点了一个赞。

林溪微笑着收起手机,感觉整个世界都明亮了几分。她不知道,这种明亮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她内心已经开始燃烧的火焰——那火焰将照亮她接下来整整一年的青春,也将留下经年不散的烟痕。

3 卷二:拉郎配的起哄

第三章 周围人的目光

艺术展在一个旧工厂改造的创意园区里。林溪提前半小时就到了,站在门口犹豫要不要先进去。

“来得真早。”陈岸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今天穿了件黑色T恤,脖子上挂着一副耳机,身上有淡淡的松节油味道。

“刚好路过。”林溪撒谎了,其实她提前一小时就开始准备。

展览空间不大但布置别致,白色墙壁上挂着各种风格的画作和摄影作品,中间展台上放着几件雕塑。陈岸自然地担任起讲解员的角色,向林溪介绍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技巧。

“这是丙烯和水墨的结合,试图表现都市与自然的冲突...”

“那张照片曝光了整整十分钟,捕捉到了时间流逝的痕迹...”

林溪听着,不时提出问题。她发现当陈岸谈论艺术时,整个人都在发光,手势变得丰富,眼睛里有一种平时少见的热情。

“你呢?”陈岸突然问,“你喜欢什么样的艺术?”

林溪一时语塞。她的艺术知识仅限于美术课本和偶尔逛博物馆的经历。“我不太懂艺术,”她老实说,“但我觉得...能让人感受到什么的作品就是好的。”

陈岸笑了:“这是最真实的评价。比那些堆砌专业术语的评论强多了。”

他们走到一组摄影作品前,是各种不同人群的手部特写。林溪在一张照片前停下——那是一双沾满颜料的手,正握着一支画笔。

“猜猜这是谁的手?”陈岸问,语气有点微妙。

林溪仔细观察,注意到小指侧有一颗小小的痣。她抬头看陈岸的手,果然在相同位置找到了那颗痣。

“你的手。”她笑着说。

“获奖者应当得到奖励。”陈岸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迅速画了几笔,然后撕下那页纸递给林溪。上面是一个简笔画,画的是林溪站在照片前惊讶的表情,旁边写着“艺术发现者”。

“这是我?”林溪接过画,心里泛起涟漪。

“不像吗?我觉得抓住了精髓。”陈岸歪头打量她,又补充道,“神韵比形似更重要。”

这时几个看起来像是陈岸朋友的人走过来:“哟,陈岸,不介绍一下?”

陈岸简单做了介绍,朋友们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其中一个高个子男生用手肘碰碰陈岸:“所以这就是你最近周末缺席的原因?”

林溪感到耳朵发热,陈岸却只是笑笑,没有否认。

看展结束后,陈岸的朋友们提议一起去吃饭。在一家嘈杂的面馆里,林溪被安排在陈岸旁边的位置。大家聊着艺术圈的内幕笑话和校园趣事,林溪虽然插不上太多话,但陈岸不时会转头向她解释背景故事,让她不至于被排除在外。

“陈岸从来没带女生来过我们的聚会。”趁陈岸去洗手间时,坐对面的短发女生对林溪说,“你挺特别的。”

林溪不知该如何回应,只好低头吃面。当陈岸回来时,她注意到朋友们交换了眼神,然后有人故意问:“陈岸,你和小林同学怎么认识的?”

“补习班。”陈岸简洁地回答,然后巧妙地转移了话题。

但那种暧昧的氛围已经弥漫开来。之后每当有人提到陈岸的名字,总会有意无意地看林溪一眼。

分别时,陈岸送林溪到公交站。“今天谢谢你来看展。”他说,“我通常不会邀请补习班的人...怕他们觉得无聊。”

“一点也不无聊。”林溪急忙说,“虽然我不太懂,但听你讲解很有意思。”

车来了,林溪上车前,陈岸说:“周二补习班见。”

“周二见。”林溪回应,感觉这三个字有了特别的温度。

周一上学时,林溪忍不住在课间刷陈岸的博客。他更新了一篇新文章,谈艺术与观察者的关系,文末不经意地写了一句:“昨日有幸为一双新鲜的眼睛做向导,提醒了我自己最初为何爱上艺术。”

林溪把这句话反复读了几遍,然后截屏保存。

周二晚上的英语补习班,氛围有了微妙的变化。林溪注意到有几个同学在他们之间来回看,仿佛在观察什么有趣的事。

下课休息时,最八卦的女生王雨凑过来:“林溪,有人看到周末你和陈岸在一起哦。”

林溪愣了一下:“我们只是去看了一个艺术展。”

“哇哦,约会哦?”王雨夸张地挑眉。

“不是约会,只是...”林溪不知如何解释,这时陈岸走过来递给她一杯热巧克力。

“顺便给你带了一杯。”他说得自然,好像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林溪接过杯子,感受到周围投来的目光。王雨露出“我懂了”的表情,笑嘻嘻地走开了。

“她是不是误会了什么?”林溪小声说。

陈岸耸肩:“人们总是喜欢想象浪漫情节。不必在意。”

但林溪不得不在意。因为在她内心,也开始想象这种浪漫情节了。

随后的几周里,补习班里的起哄越来越明显。每当陈岸和林溪交谈,总会有人窃笑;分组练习时,大家会刻意把他们分在一起;甚至有一次,林溪在课本里发现一张不知谁塞的小纸条,上面画着一颗心。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月后的补习班聚会。在KTV包房里,有人点了情歌对唱,然后把麦克风塞到陈岸和林溪手中。在众人的起哄声中,他们勉强唱完一首歌,灯光昏暗,屏幕闪烁,林溪不敢看陈岸的眼睛,却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

唱完后,陈岸低声说:“抱歉,他们太爱闹了。”

“没关系。”林溪说,其实内心并不讨厌这种玩笑。

那天晚上,林溪更新了一条状态:“有时候,误会也可以是美丽的。” 陈岸点了个赞,评论了一个微笑表情。

第二天,林溪发现陈岸更新了博客背景。新的背景图是一张模糊的灯光照片,像是KTV里的氛围。标题处多了一行小字:“在别人的想象中,我们成为了谁?”

林溪盯着那句话看了很久,试图解读其中的含义。最后她评论道:“也许成为了更勇敢的版本。”

陈岸没有回复这条评论,但当晚他发来一首歌的链接,是Coldplay的《Yellow》,歌词讲述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

林溪循环听着那首歌,直到深夜。她看着窗外的城市灯火,感觉自己正站在某种重要时刻的边缘。周围人的起哄像是一面面镜子,反射出她内心渴望看到的景象——那个景象中,陈岸和她不只是补习班同学,不只是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好友。

在那个景象中,他们相爱。

十二月,城市披上了冬装。补习班的教室暖气开得很足,窗玻璃上凝结了一层水雾。

陈岸用手指在玻璃上画着一只小鸟,恰好是在林溪座位旁边的窗上。

“你的鸟会飞走吗?”林溪小声问,讲师正在黑板上演算一道复杂的三角函数题。

陈岸轻笑:“它更喜欢留在这里观察人类解题的痛苦表情。”

下课铃响后,同学们匆忙收拾东西准备离开。陈岸却不急,完成了他窗上的小鸟,还在它下方添了一根树枝。

“周六有空吗?”他突然问,“有个电影院放老电影,《天使爱美丽》,你说过没看过。”

林溪确实在几周前的社交媒体聊天中提过这件事。她惊讶于他还记得。

“应该有空。”她努力让声音保持平静。

“那下午两点,星河电影院见?”陈岸终于完成了他的画,小鸟现在有了一个完整的背景。

林溪点头,感觉心跳加速。这算约会吗?她不敢问。

周六,林溪提前半小时到达电影院门口,却发现陈岸已经在那里,正靠着墙素描本上画着什么。

“你来得真早。”林溪走近,注意到他画的是电影院门口的人群速写。

“习惯提前到。”陈岸合上本子,“正好观察人间百态。”

电影院内不算多人,他们找到中间位置坐下。黑暗中,林溪格外意识到陈岸的存在。他偶尔会低声评论电影中的摄影技巧,气息轻拂过她的耳际。

电影中的爱美丽是一个喜欢暗中影响他人生活却不敢追求自己幸福的女孩。当放到爱美丽与尼诺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情感时,林溪感觉陈岸看了她一眼。

电影结束后,他们站在电影院门口讨论情节。

“你觉得为什么爱美丽一开始不敢直面自己的感情?”林溪问。

陈岸思考片刻:“也许她害怕误解对方的信号?人们总是倾向于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而不是实际存在的。”

林溪觉得这话有所指,但又说不清具体指什么。

“去河边走走?”陈岸提议,“太阳还没完全落下。”

他们沿着河岸散步,十二月的风吹在脸上有些刺骨。陈岸注意到林溪微微发抖,便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递给她。

“我不...”林溪刚要拒绝。

“拿着吧,我习惯了冷天气。”陈岸不由分说地把围巾绕在她脖子上。围巾上有松节油和淡淡的洗衣液混合的味道,是陈岸的气息。

路过一个热饮摊,陈岸买了两杯热可可。他们靠在河岸栏杆上,看着夕阳在河面上洒下金色光芒。

“你会想念这些吗?”陈岸突然问,“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

林溪捧着温热纸杯:“肯定会。虽然补习班有时候很无聊,但...有一些不错的时刻。”

“比如?”陈岸转头看她,眼睛被夕阳染成琥珀色。

林溪鼓起勇气:“比如现在。”

陈岸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微笑:“是啊,比如现在。”

他们继续走着,路过一个街头艺人正在唱《Yellow》,陈岸轻轻跟着哼唱。林溪想起他发给自己的那首歌,感觉这不是巧合。

走累了,他们在长椅上坐下。陈岸拿出素描本开始画河对面的风景,林溪则安静地看着。这一刻,她感到一种近乎完美的宁静和幸福。

“给你。”陈岸突然撕下一页纸递给林溪。上面画的是她靠在栏杆上喝热可可的侧影,背景是金色的河面。右下角签着陈岸的名字和日期。

“谢谢。”林溪小心地接过画,“我会好好保存的。”

回家路上,林溪感到一种轻盈的快乐。公交车窗外,城市灯火依次亮起,每一盏灯都像是为她而明。

那天晚上,陈岸更新了博客,只有一张图——河面上的夕阳,标题是“光与时间的对话”。林溪第一时间点赞,并评论:“比电影还美。”

几分钟后,陈岸回复:“因为真实。”

林溪抱着手机在床上滚了一圈,觉得这句话有深意却又不敢深想。她点开陈岸的QQ空间,发现他更新了相册,添加了几张黄昏的河景照片。她在每张下面都点了赞。

周一回到学校,林溪忍不住向最好的朋友周婷描述了整个周末。

“这绝对是在约会啊!”周婷肯定地说,“电影+散步+送画?经典约会流程。”

“但他没有明确说...”

“有些人就是不善于直接表达嘛。”周婷分析道,“你看他社交媒体上跟你互动那么多,现实中还单独约你出去,肯定是喜欢你又不好意思直说。”

林溪想要相信这个判断。她回顾了所有证据:陈岸与她在社交媒体上的频繁互动、单独邀约、那些看似随却体贴的举动...

元旦前夕,补习班组织了一场小型跨年活动。快到零点时,大家聚集在教室窗口等待广场方向的烟花。林溪自然站在陈岸旁边。

倒数计时开始:“十、九、八...”

林溪偷偷看陈岸的侧脸,被窗外光影勾勒出清晰轮廓。

“三、二、一!新年快乐!”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教室里的人们互相祝福。陈转向林溪,微笑着说:“新年快乐,林溪。”

“新年快乐,陈岸。”她回应,感觉烟花不仅在窗外绽放,也在心中绽放。

那一刻,在周围喧闹的祝福声中,林溪确信某种情感正在他们之间生长。她决定更加主动一些。

一月初,林溪开始在自己的博客上写更多个人化的内容:对生活的观察、读书心得、偶尔的小诗。她发现陈岸几乎是每篇必读必赞,有时还会留下让人琢磨的评论。

她发了一篇关于“距离与美”的短文,陈岸评论:“有些距离是必要的,为了更好的视角。”

她贴了一张窗上雾气的照片,写“看不见的风景”,陈岸回复:“擦掉水雾就能看见。”

这种暧昧的互动成了他们之间的游戏,一种公开的秘密交流方式。

一月底,陈岸告诉林溪他要去参加一个外地艺术院校的提前招生考试,将缺席两周补习班。

“我会帮你记笔记。”林溪主动提出。

考试期间,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保持联系。陈岸会分享考试城市的风景照片,林溪则报告补习班的新内容。

最后一天,陈岸发来消息:“考完了,感觉不错。给你带了礼物。”

林溪心跳加速:“什么礼物?”

“回来你就知道了。”

那周的等待格外漫长。林溪想象了各种可能的礼物:画册?当地特产?或者更有个人意义的什么东西?

陈岸回来的那天,课后他叫住林溪,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小纸盒。

“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他说,“只是觉得你会喜欢。”

林溪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个手工制作的玻璃瓶,瓶中有迷你景观:一棵小树和长椅,背景是细腻绘制的夕阳河景。瓶底有一行小字:“记住那个下午。”

林溪感到眼眶发热:“这太美了...谢谢你。”

“我做的,可能有点粗糙。”

“不,它完美。”林溪紧紧握着瓶子,感觉握住了整个世界的温暖。

回家后,她给瓶子拍了照片发到博客,标题是“最好的礼物”。陈岸几乎是立刻点赞,评论道:“配得上最好的接收者。”

那天晚上,林溪躺在床上,看着摆在书桌上的小瓶子。玻璃反射着台灯的光芒,里面的迷你景观仿佛封印了一段时光。

她确信这不是单方面的情感。所有证据都指向双向的喜欢: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单独相处的时间、用心的礼物、那些近乎直白的言语...

林溪不知道,她正在解读的不是陈岸发出的信号,而是自己内心的投影。她看到的不是实际存在的,而是她渴望看到的。

暧昧的本质不是模糊,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从中看到的都是自己的欲望。

而林溪,正站在镜前,深信自己看到了另一边的真相。

5 卷三:虚拟与真实之间

第五章 屏幕两端的对话

陈岸的艺术院校考试通过了,这意味着他大概率会被提前录取。这个消息在补习班传开后,大家看林溪的眼神多了几分调侃的意味。

“你要异地恋啦?”王雨挤眉弄眼地问。

林溪假装生气地瞪她,心里却泛起一丝甜意。虽然他们从未明确关系,但在大家眼中,他们已然是一对。这种公众的认可让她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

三月,城市迎来早春。林溪的生日临近,她暗自期待陈岸会有所表示。

生日前一天,陈岸在课后神秘地说:“明天有东西给你。”

“是什么?”林溪忍不住问。

“明天你就知道了。”陈岸眨眨眼,收拾书包离开。

林溪一整晚都在猜测会是什么礼物。又一幅画?一本书?或者...更私人的什么东西?

相关推荐:

花心大佬和腹黑少爷的超时空恋情(许皓月陈哲)完结版小说全文免费阅读_最新小说花心大佬和腹黑少爷的超时空恋情(许皓月陈哲)
花心大佬和腹黑少爷的超时空恋情许皓月陈哲完本完结小说_热门小说排行榜花心大佬和腹黑少爷的超时空恋情许皓月陈哲
花心大佬和腹黑少爷的超时空恋情小说许皓月陈哲(已完结全集完整版大结局)许皓月陈哲小说全文阅读笔趣阁
萌宝助攻:穿越妈咪的奇幻闪婚(苏清颜苏清颜)好看的完结小说_热门小说推荐萌宝助攻:穿越妈咪的奇幻闪婚苏清颜苏清颜
梦中的茉莉花江妍傅洲寒最新免费小说_免费完本小说梦中的茉莉花江妍傅洲寒
萌宝助攻:穿越妈咪的奇幻闪婚苏清颜苏清颜推荐完结小说_免费阅读萌宝助攻:穿越妈咪的奇幻闪婚(苏清颜苏清颜)
中秋节被女儿骂馋猪后,我杀疯了(童童陈雪)完结版小说推荐_最新完结小说推荐中秋节被女儿骂馋猪后,我杀疯了童童陈雪
萌宝助攻:穿越妈咪的奇幻闪婚(苏清颜苏清颜)网络热门小说_最新小说萌宝助攻:穿越妈咪的奇幻闪婚(苏清颜苏清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