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征程(抖音热门)全文阅读免费全集_完结小说深空征程抖音热门

深空征程(抖音热门)全文阅读免费全集_完结小说深空征程抖音热门

作者:陆雪孤菊

言情小说连载

“陆雪孤菊”的倾心著作,抖音热门是小说中的主角,内容概括:未来,人们发现一颗直径300公里的小行星突然朝地球飞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的灾难,人类的抉择是什么?未来该怎么办?

2025-10-13 23:37:24

2055 年 7 月,C9527 穿越冥王星轨道,正式进入太阳系内圈 —— 此时它与地球的直线距离约 59 亿公里,以 200 公里 / 秒的恒定速度逼近,按此轨迹,将于 2056 年 11 月抵达地球公转轨道的撞击点。

人类文明的终极防御行动,在这一刻进入 “倒计时执行阶段”:月球防御基地的 2000 台火箭发射器进入 “热待机”,全球监测网络 24 小时锁定小行星轨迹,“文明 4 号” 超级计算机每小时更新一次拦截参数,所有生存载体的应急系统全部激活 —— 这场持续 30 年的备战,终于迎来实战时刻。

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是人类防御行动的 “核心战场”。这片直径 2500 公里的环形山区域,已建成全球最密集的火箭发射阵列:2000 台 “天盾 -Ⅴ 型” 重型火箭沿盆地边缘呈 “扇形分布”,每 10 台为一个发射单元,单元间距 500 米,形成 10 条平行发射带;

发射带后方 3 公里处,是由 12 座地下控制中心组成的 “指挥中枢”,通过光纤与每台火箭直接连接,指令传输延迟小于 0.05 秒;控制中心外侧,部署着 20 台 “激光校准仪”(射程 10 万公里,定位精度 0.1 米),实时修正火箭发射角度。

“天盾 -Ⅴ 型” 火箭是人类航天技术的巅峰产物,专为小行星拦截设计:

动力系统:采用 “可控核聚变 + 化学推进” 双模引擎 —— 升空阶段由化学燃料(液氧 - 甲烷)提供初始推力(最大推力 2.5 万吨,可在月球重力环境下 30 秒内将火箭加速至 10 公里 / 秒);

脱离月球轨道后,切换为核聚变引擎(以氦三为燃料,推力 500 千牛,持续加速至 30 公里 / 秒,是传统火箭速度的 5 倍);

导航系统:搭载 “量子惯性导航 + 星际中继导航” 双模定位 —— 内置量子陀螺仪(漂移率 0.001 度 / 小时),同时接收分布在小行星轨迹上的 “中继卫星” 信号,确保飞行轨迹误差小于 100 米(在 50 亿公里航程中,精度达 0.0002%);

核弹头配置:每枚火箭携带 3 枚 “分导式热核弹头”(单枚当量 1 亿吨 TNT),弹头外壳采用 “超耐高温钛合金”(可承受 10 万℃高温,抵御小行星表面摩擦),内置 “智能引爆装置”—— 可根据小行星表面硬度自动调整引爆深度(岩石层引爆深度 30 米,金属层引爆深度 15 米),并通过冲击波传感器实时回传爆炸数据。

2055 年 8 月 - 10 月,所有火箭完成 “全系统调试”:每台火箭进行 3 次引擎点火测试,确保核聚变引擎持续运行稳定性(连续工作 1000 小时无故障);核弹头的引爆装置通过 “模拟小行星环境” 测试(在 - 270℃至 1000℃的温度循环中,引爆精度误差小于 0.1 秒);导航系统与中继卫星完成 100 次轨道校准,确保与小行星轨迹的匹配度达 99.99%。

2. 发射控制体系的联动

月球防御基地的发射控制,依托 “三级联动体系” 运行:

决策层:位于地球 “方舟” 研究基地的 “全球防御指挥中心”,由五大国科学家、军事专家组成,负责制定拦截策略,向 “文明 4 号” 下达参数调整指令;

执行层:月球基地的 12 座地下控制中心,接收 “文明 4 号” 的运算结果,将拦截指令拆解为火箭的具体操作参数(如发射时间、飞行轨迹、引爆深度);

操作层:分布在发射带的 “无人操作平台”,每平台控制 10 台火箭,自动完成燃料加注、引擎预热、发射角度校准等流程 —— 全程无需人工干预,避免人为失误影响发射精度。

2055 年 11 月,体系完成 “全流程模拟演练”:模拟小行星进入冥王星轨道,“文明 4 号” 生成拦截方案,指挥中心下达发射指令,控制中心拆解参数,操作平台完成 300 台火箭的模拟发射(未实际点火),整个流程耗时 28 分钟,指令传输无延迟,参数误差小于 0.01%—— 人类已做好 “随时发射” 的准备。

2055 年 12 月 15 日 0 时整,“文明 4 号” 超级计算机向月球防御基地发送 “发射启动指令”——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星际拦截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1. 第一批:先导探测与预处理(500 枚火箭)

0 时 0 分 0 秒,月球发射带的 1-50 号操作平台同时启动 ——500 枚 “天盾 -Ⅴ 型” 火箭的化学引擎同步点火,喷射出橘红色的烈焰(温度达 3000℃,推力 2.5 万吨),在月球表面形成 500 道平行的光轨。10 秒后,火箭突破月球逃逸速度(2.4 公里 / 秒),脱离月球引力;30 秒后,切换为核聚变引擎,速度提升至 15 公里 / 秒,沿预设轨迹向小行星方向飞去。

这批火箭的核心任务是 “先导探测与预处理”,具体目标包括:

小行星结构探测:500 枚火箭采用 “散面分布” 策略,在距离小行星 1000 公里处调整姿态,形成直径 500 公里的 “拦截网”,随后以 0.1 度 / 秒的角速度同步逼近,确保弹头覆盖小行星表面 80% 的区域;引爆时,通过弹头内置的 “冲击波传感器” 测量小行星的密度、硬度分布(岩石层密度 3.2 克 / 立方厘米,金属层密度 7.8 克 / 立方厘米),并将数据实时回传至 “文明 4 号”;

浅层炸点预制:按 “每 100 平方公里 1 个炸点” 的密度,在小行星表面引爆核弹头(引爆深度 10-15 米),形成直径 50-100 米的浅坑 —— 这些浅坑将作为第二批火箭的 “精准打击锚点”,确保后续核弹能深入小行星内部引爆;

冰层清除:针对小行星表面 10% 的冰物质区域,集中 20 枚火箭进行 “定点引爆”,利用核弹冲击波将冰层汽化(汽化范围直径 10 公里 / 枚),避免后续拦截时冰层碎裂形成大量小型碎片(可能突破地球大气层)。

根据计算,第一批火箭将在 2056 年 6 月抵达预定位置(海王星轨道外侧,距离地球约 30 亿公里),与小行星完成首次接触。

第二批:线性分裂与轨迹偏转(2000 枚火箭)

1 时 0 分 0 秒,即第一批火箭发射 1 小时后,月球发射带的 51-250 号操作平台启动,2000 枚火箭分 5 波次发射(每波次 400 枚,间隔 10 分钟),形成更密集的 “线性拦截阵列”。这批火箭的核聚变引擎功率提升至 120%,速度达到 20 公里 / 秒,将比第一批晚 1 个月抵达小行星(2056 年 7 月),在第一批炸点基础上实施 “深度打击”。

核心任务是 “线性分裂与轨迹偏转”,执行策略如下:

三点线性引爆:根据第一批回传的小行星结构数据,“文明 4 号” 在小行星表面划定 3 条 “分裂线”(每条长 200 公里,间距 50 公里),2000 枚火箭按 “667 枚 / 线” 的比例分配,沿分裂线布设弹头 —— 引爆时,弹头深入小行星内部 30-50 米(金属层区域深度 15-20 米),形成同步冲击波,将小行星分裂为 “两大两小” 四块碎片:最大两块直径约 120 公里、80 公里,较小两块直径约 50 公里、30 公里;

小碎片轨迹偏转:针对直径 50 公里、30 公里的两块小碎片,集中 200 枚火箭对其 “侧面引爆”(距离碎片表面 10 公里处),利用核弹冲击波产生的推力改变其轨道 —— 计算显示,只需使碎片轨道偏心率从 0.8 调整至 0.9,即可使其近地点偏离地球 100 万公里,从地球边缘掠过(不会进入地球引力范围);

碎片监控标记:每块碎片表面部署 10 枚 “微型监测器”(由火箭携带,重量 10 公斤 / 枚),实时传输碎片的质量、旋转速度、轨迹参数,为第三批拦截提供精准数据。

第三批:集中破碎与引力捕获(3000 枚火箭)

4 时 0 分 0 秒,即第二批火箭发射 3 小时后,月球发射带的 251-550 号操作平台启动,3000 枚火箭分 10 波次发射(每波次 300 枚,间隔 15 分钟),目标直指分裂后的两大块碎片(120 公里、80 公里直径)。这批火箭搭载 “增强型核弹头”(单枚当量 1.2 亿吨 TNT),核聚变引擎采用 “过载推进” 模式,速度提升至 25 公里 / 秒,将于 2056 年 8 月抵达碎片区域。

任务核心是 “集中破碎与引力捕获”,具体流程:

分层破碎:针对 120 公里直径碎片,1800 枚火箭按 “外层 - 中层 - 核心” 三层布设 —— 外层火箭在碎片表面 5 公里处引爆(形成冲击波层,削弱结构强度),中层火箭深入 20 公里处引爆(将碎片分裂为直径 20-30 公里的次级碎片),核心火箭深入 50 公里处引爆(彻底破碎核心金属层,形成直径 5-10 公里的碎片);80 公里直径碎片则由 1200 枚火箭按相同策略破碎,最终形成直径 5 公里以下的碎片群;

引力引导:通过 “文明 4 号” 的轨道计算,调整碎片群的飞行轨迹 —— 使 70% 的碎片(直径 5-10 公里)进入木星引力范围(木星与碎片群的轨道交汇点距离地球约 8 亿公里),利用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将其捕获为卫星;20% 的碎片(直径 2-5 公里)进入土星引力范围,剩余 10% 的碎片(直径 2 公里以下)则沿 “地球安全轨道” 飞行(近地点距离地球 50 万公里以上);

碎片尺寸控制:所有碎片的最大直径控制在 10 公里以内 —— 根据 “希克苏鲁伯陨石” 的撞击数据,10 公里直径的碎片在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因大气摩擦燃烧 90% 以上,剩余部分落地时能量仅相当于 1000 万吨 TNT(约为原小行星撞击能量的 0.001%),不会对地球生态造成毁灭性影响。

4. 预备梯队:应急补防(7000 枚火箭)

7 时 0 分 0 秒,前三批火箭发射完毕后,月球发射带的 551-1250 号操作平台进入 “应急待发” 状态,7000 枚火箭保持 “燃料满注、引擎预热” 状态,由 “文明 4 号” 实时监控碎片群动态,随时准备补防。

预备梯队的触发条件包括:

碎片尺寸超标:若监测到直径超过 10 公里的碎片,立即发射 100 枚火箭进行 “二次破碎”;

轨迹偏离预期:若碎片群轨道与预设轨迹偏差超过 10 万公里,发射 200 枚火箭进行 “轨道修正”(通过侧面引爆产生推力);

未捕获碎片:若木星、土星未捕获 70% 的碎片,发射 500 枚火箭引导剩余碎片进入太阳系外围轨道(避免长期威胁地球)。

根据计划,预备梯队的拦截行动将在 2056 年 9-10 月进行,地点位于土星与木星之间(距离地球约 6 亿公里)—— 此处距离地球足够远,即使拦截失败,人类仍有 1 个月时间启动备用方案(如方舟空间站激光防御、地下城应急加固)。

星际监测网络:实时数据的 “神经中枢”

为确保拦截行动精准可控,人类早在 2048 年便启动 “星际监测网络” 建设,至 2055 年,数千枚监测卫星已沿小行星轨迹完成布设,形成覆盖冥王星至木星轨道的 “数据链”——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深空监测系统,也是拦截行动的 “眼睛” 与 “神经”。

卫星网络的布局与功能

监测网络按 “三段式布局” 分布,共部署 3200 枚卫星,各段功能明确:

远端监测段(冥王星至海王星轨道):部署 800 枚 “深空探测卫星”,每枚卫星配备 “高分辨率光学相机”(分辨率 0.1 米 / 像素,可捕捉小行星表面 1 米级的细节)、“光谱分析仪”(检测小行星成分变化)、“引力传感器”(测量小行星质量分布);卫星间距 500 万公里,形成 “连续监测带”,每 10 分钟向地球回传一次数据,确保小行星进入太阳系内圈后的轨迹无偏差;

中端中继段(海王星至天王星轨道):部署 1200 枚 “数据中继卫星”,采用 “量子通讯技术”(传输速率 10Gbps,延迟小于 1 秒),将远端卫星的探测数据与火箭的飞行数据实时转发至 “文明 4 号”;同时,卫星搭载 “轨道修正引擎”,可根据 “文明 4 号” 的指令调整位置,确保数据传输不中断(若某颗卫星故障,相邻卫星可自动补位,覆盖率保持 100%);

近端拦截段(天王星至木星轨道):部署 1200 枚 “精准监测卫星”,每枚卫星配备 “冲击波探测器”(测量核弹爆炸的冲击波强度、传播速度)、“碎片追踪雷达”(实时锁定碎片群的位置、速度)、“激光测距仪”(精度 0.1 米,测量碎片尺寸);卫星与火箭同步飞行,距离小行星 / 碎片群仅 1000 公里,每 1 分钟回传一次数据,为拦截参数调整提供实时依据。

数据处理与决策闭环

监测网络的数据通过 “三级处理流程” 形成决策闭环:

一级处理(卫星端):卫星内置的 “边缘计算模块”(运算速度 10^12 次 / 秒)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过滤噪声(如宇宙射线干扰),提取关键参数(如小行星位置、火箭轨迹偏差),将数据量压缩至原有的 10%;

二级处理(月球控制中心):接收预处理数据后,通过 “分布式计算集群”(由 1000 台服务器组成)进行整合,生成 “实时态势图”(显示小行星 / 碎片群、火箭、卫星的位置关系),并与 “文明 4 号” 的预设模型对比,找出偏差(如火箭轨迹偏差超过 500 米、碎片尺寸超标);

三级处理(文明 4 号与指挥中心):“文明 4 号” 接收偏差数据后,在 0.1 秒内完成 10 万次模拟运算,生成 “调整方案”(如修正火箭的飞行角度、增加核弹引爆深度),并传输至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在 10 分钟内完成方案审核,向月球控制中心下达调整指令,再由控制中心拆解为火箭的具体操作参数 —— 整个闭环流程耗时小于 15 分钟,确保拦截行动能快速响应突发情况。

2055 年 12 月 20 日,即火箭发射 5 天后,监测网络完成 “首次全系统测试”:远端卫星成功捕捉到第一批火箭的飞行轨迹(偏差小于 100 米),中端卫星实现数据无中断传输,近端卫星模拟了碎片群的追踪流程 —— 测试结果显示,网络的监测精度、数据传输效率、应急响应能力均达到设计标准,为半年后的拦截行动提供了可靠保障。

火箭发射后,人类进入了 “宇宙尺度下的等待期”—— 根据计算,第一批火箭需飞行 6 个月(2055 年 12 月 - 2056 年 6 月)才能抵达小行星,第二批、第三批则分别需要 7 个月、8 个月,预备梯队的行动更是要等到 2056 年 9 月以后。这半年至一年的等待,对人类而言,是 “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煎熬”。

等待期间,全球各生存载体的监测系统保持 “最高警戒”,实时追踪火箭与小行星的动态:

月球防御基地:控制中心的 120 块巨型显示屏(每块面积 10 平方米)实时刷新 “拦截态势图”—— 蓝色光点代表火箭,红色光点代表小行星,绿色光点代表监测卫星,轨迹线标注着各目标的未来 6 个月路径;1000 名技术人员轮班值守,每小时核对一次火箭的能源剩余(核聚变引擎的氦三燃料消耗率稳定在 0.5 吨 / 天,预计抵达目标时剩余燃料 30%)、导航系统状态(量子陀螺仪漂移率小于 0.0005 度 / 小时);

地下城:每个地下城的 “公共信息大厅” 设置 20 块实时屏幕,播放小行星的最新影像(由远端卫星拍摄,显示小行星表面的陨石坑、冰层)、火箭飞行进度(如 “第一批火箭已飞行 1 亿公里,剩余 29 亿公里”)、拦截计划解读(动画演示各批次火箭的任务);同时,地下城的生态系统监测系统每小时发布一次报告(氧气浓度 21.2%,二氧化碳 0.038%,粮食储备充足),缓解居民的焦虑情绪;

火星基地:乌托邦平原主基地的 “星际观测站”(配备直径 50 米的射电望远镜)每天向地球传输一次小行星的 “高分辨率光谱数据”,辅助分析小行星的成分变化(如表面冰层是否因太阳辐射蒸发);同时,火星基地的应急系统进入 “二级戒备”—— 地下避难设施的门体保持常开,氧气储备提升至满额,若拦截失败,可在 15 分钟内完成 30 万居民的隐蔽;

方舟空间站:停泊在地月 L2 点的空间站,启动 “激光防御系统” 的预热程序(激光炮的能量储备达到 80%),同时调整核聚变动力装置至 “半启动状态”(推力维持在 100 千牛,可在 1 小时内加速至 0.05 倍光速);空间站的 “文明数据库” 进行最后一次备份,确保即使地球遭遇撞击,人类文明的核心信息也能保留。

等待的煎熬,更源于 “科学计算无法覆盖的未知”—— 尽管人类已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了 100 万种场景,但宇宙中的变数仍可能打破计划:

小行星结构突变:若小行星内部存在 “空心区域” 或 “高密度金属核”,第一批核弹的浅层炸点可能无法形成有效锚点,导致第二批火箭的线性分裂失败;

太阳活动干扰:2056 年正值太阳活动峰年,若发生 “超级太阳风暴”,可能干扰火箭的导航系统(量子惯性导航受磁场影响,漂移率增加)、破坏监测卫星的电子设备,导致数据传输中断;

碎片轨道不可控:即使小行星成功分裂,若某块碎片因 “非对称质量分布”(如一侧金属含量高,一侧为岩石)产生 “不规则旋转”,可能偏离预设轨迹,突破木星、土星的引力捕获,向地球飞来。

为应对这些未知,“文明 4 号” 每天进行 1 万次 “极端场景模拟”,不断优化备用方案 —— 如针对小行星空心区域,预设 “增加核弹引爆深度至 50 米”;针对太阳风暴,预设 “启动火箭的备用导航系统(星光导航)”;针对碎片不规则旋转,预设 “发射预备梯队火箭进行紧急拦截”。

这些方案虽未启用,却为人类的等待增添了一丝底气。

2056 年 1 月 1 日,新年第一天,全球各基地同步举行 “跨年观测仪式”:月球基地的技术人员盯着屏幕上缓慢移动的火箭光点,地下城的居民聚集在信息大厅观看小行星的影像,火星基地的观测站记录下小行星的最新光谱,方舟空间站的人员检查着激光防御炮的参数 —— 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人类的力量渺小如尘埃,但这份 “向死而生” 的坚持,却让文明的火种有了延续的可能。

此时,第一批火箭已飞行 1.8 亿公里,距离小行星还有 28.2 亿公里;小行星正以 200 公里 / 秒的速度穿越冥王星与海王星之间的虚空,表面的冰层开始在太阳辐射下微微蒸发,形成稀薄的彗尾。

半年后的那场拦截,将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 —— 而此刻,所有的等待与准备,都在为那 “百分之一的未知”,赌上百分之百的努力。
相关推荐:

夜中醉(颜清洛林宸屿)_颜清洛林宸屿热门小说
夜中醉(颜清洛林宸屿)免费小说_最新小说全文阅读夜中醉颜清洛林宸屿
星星遇时砚(谢紫妧裴时砚)免费小说完结版_免费小说免费阅读星星遇时砚谢紫妧裴时砚
晴窗生回声小说元舒梨承绒(已完结全集完整版大结局)元舒梨承绒小说全文阅读笔趣阁
晴窗生回声元舒梨承绒全文在线阅读_晴窗生回声全集免费阅读
本想纯情,奈何病娇千金非我不可达米安伊莎贝拉最新好看小说推荐_完本小说免费本想纯情,奈何病娇千金非我不可(达米安伊莎贝拉)
本想纯情,奈何病娇千金非我不可达米安伊莎贝拉完整版免费小说_全本免费完结小说本想纯情,奈何病娇千金非我不可达米安伊莎贝拉
本想纯情,奈何病娇千金非我不可达米安伊莎贝拉全文免费阅读_热门小说大全本想纯情,奈何病娇千金非我不可达米安伊莎贝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