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其他《玉兰与非洲菊一把剑的跨洲传承史》,主角分别是王武浩非洲,作者“用户26854504”创作的,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佳,剧情简介如下:男女主角分别是非洲,王武浩,玉兰的其他小说《玉兰与非洲菊:一把剑的跨洲传承史》,由新晋小说家“用户26854504”所著,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感人瞬间,本站无弹窗干扰,欢迎阅读!本书共计30391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11-06 01:23:50。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玉兰与非洲菊:一把剑的跨洲传承史
卡玛从非洲寄来的藤编篮,在铸剑坊的“跨洲心意角”挂了没几天,
就迎来了新的“伙伴”——是非洲学校非遗角的照片。照片里,
“童心意剑”被摆在最中央的展柜里,旁边围着一群孩子,
有的指着剑身上的玉兰纹样小声讨论,有的捧着卡玛带回去的迷你錾子,眼里满是向往。
照片背面,卡玛用歪歪扭扭的中文写着:“王师傅,大家都爱‘童心意剑’,
说要攒够力气,明年去江南看真的玉兰树。”王武浩把照片贴在藤编篮旁边,
指尖划过孩子们的笑脸,
忽然想起要做一件事——他翻出之前和非洲木雕匠人合作剩下的硬木,
打算铸一把“盼归剑”,剑身刻上江南的玉兰树和非洲的草原,剑柄用两根缠绕的木枝,
一根是江南乌木,一根是非洲硬木,像在提前拥抱即将到来的重逢。 小李听说后,
立刻去后山找新的乌木,说要选最直的木料,
“这样‘盼归’的心意才够诚”;小吴则把照片里非洲孩子的笑脸画成简笔纹样,
要刻在剑鞘内侧,“让剑里藏着孩子们的期待”;阿婆绣了个双层剑穗,外层是玉兰,
内层是非洲菊,还在穗尾缀了颗小小的铜铃,“等孩子们来了,铃铛一响,
就知道是盼的人到了”。 开春时,“盼归剑”刚铸好,卡玛就发来视频。镜头里,
她和几个非洲孩子举着刚刻好的木牌,上面写着“江南,我们来了”。原来,
非洲学校真的组织了“非遗研学团”,要在四月玉兰花开时,
带着孩子们来江南学铸剑、看玉兰。 消息传到巷子里,大家比过年还热闹。
张婶提前蒸好了印着玉兰纹的馒头,
说要让孩子们第一天就尝到江南的甜;卖花阿姐把铸剑坊院子里的玉兰树修剪得整整齐齐,
还在树下摆了石凳,“让孩子们能坐着看花瓣落”;老木匠则做了十几个迷你剑架,
每个上面都雕着小玉兰,要送给每个非洲孩子。 四月中旬,研学团的大巴车终于停在巷口。
卡玛第一个跳下车,抱着王武浩的胳膊,指着身后的孩子们:“王师傅,
我们来学铸剑、看玉兰啦!”孩子们跟在后面,手里捧着非洲的藤编小礼物,
眼里满是对江南的好奇。 接下来的日子,铸剑坊里满是不同语言的笑声。
王武浩教孩子们磨錾子,卡玛在旁边当翻译,把“轻一点,
像摸花瓣”翻译成非洲语言;小李教孩子们选木料,拿起一块乌木说:“这是江南的树,
能让剑藏着玉兰香”;小吴则带着孩子们在巷子里转,指着张婶的馒头铺、阿婆的粥摊,
讲这些烟火气里的故事。 有天傍晚,孩子们坐在玉兰树下,看着王武浩挥舞“盼归剑”。
剑风掠过花瓣,铜铃轻轻作响,剑身的玉兰与草原在夕阳下泛着光。
一个叫姆巴的小男孩拉着王武浩的衣角,小声说:“师傅,我能把非洲的星星刻进剑里吗?
我想让江南的剑,也能看见非洲的夜空。” 王武浩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
从工具箱里拿出一块软木:“咱们一起刻,让江南的玉兰和非洲的星星,都住在剑里。
”那天晚上,铸剑坊的灯亮到很晚,姆巴跟着王武浩,一点点把星星纹样刻在软木上,
卡玛在旁边帮着递錾子,月光落在他们身上,像裹了层温柔的纱。 研学团要走的前一天,
王武浩把“盼归剑”送给了卡玛,剑鞘里还放着孩子们一起刻的星星木牌。
“这把剑带着江南的盼,也带着你们的星星,”王武浩说,“以后想江南了,就看看它,
我们在玉兰树下等你们。” 送孩子们去机场时,卡玛抱着“盼归剑”,
眼泪掉在剑穗的铜铃上。姆巴举着星星木牌,大声说:“王师傅,我们明年还来,
还要铸一把‘星兰剑’,让星星和玉兰永远在一起!” 大巴车开走后,王武浩站在巷口,
看着玉兰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小李走过来,递给他一张卡玛偷偷塞的纸条,
上面写着:“玉兰与非洲菊,永远都在。” 王武浩把纸条贴在“跨洲心意角”,
旁边是“盼归剑”的照片,还有姆巴刻的星星木牌。他知道,这把连起江南与非洲的剑,
这朵绽放在跨洲传承里的玉兰与非洲菊,会像铜铃的声响一样,在时光里轻轻回荡,
让更多心意跨越山海,让更多传承温暖绽放。卡玛带着“盼归剑”回到非洲后,
第一时间把它放进了学校的非遗角。每天放学,都有孩子围着展柜,
听卡玛讲江南巷子里的故事——讲阿婆绣的双花剑穗,讲小李找的乌木,
讲玉兰花瓣落在铸剑坊青石板上的模样。有个孩子听着听着,
忽然说:“我也想给江南的朋友写封信,把非洲的新星故事告诉他们。
” 这话被木雕匠人听了去,他立刻找来了彩纸和画笔,让孩子们把想讲的故事画下来,
再配上简单的文字。有的孩子画了非洲草原的日落,有的画了和“盼归剑”合影的场景,
还有的画了自己想象中江南玉兰树的样子。卡玛把这些“画信”整理好,寄给了王武浩,
信封上还画了个小小的玉兰与非洲菊。 王武浩收到信时,江南刚入夏。
他把画信一张张贴在“跨洲心意角”,巷子里的人都来围观。阿婆看着画里的非洲草原,
笑着说:“原来非洲的日落这么好看,等下次孩子们来,得让他们多讲讲。
”小李则盯着画里的“想象玉兰树”,挠着头说:“下次我得带他们去真的玉兰树下,
让他们看看花瓣落下来的样子。” 没过多久,
王武浩收到了一个更让人惊喜的消息——非洲非遗协会想和铸剑坊合作,
在非洲办一场“玉兰与非洲菊”非遗展,让更多非洲人看见江南铸剑技艺,
也让江南的手艺人看见非洲的木雕、藤编手艺。王武浩立刻答应,
和小李、小吴一起整理展品:除了“英九剑”“春归剑”的复制品,
还有孩子们刻的纹样木牌、阿婆绣的剑穗,甚至连张婶蒸馒头的模具,都被精心包装了起来。
出发去非洲前,巷子里的人又来送行。
老木匠把自己珍藏多年的錾子送给王武浩:“带着它去,让非洲的手艺人看看,
咱们江南铸剑的工具,也藏着老手艺的劲。”张婶则装了一大罐馒头干,
说:“展会上要是饿了就吃点,也让非洲朋友尝尝江南的味。
” 非遗展在非洲的一个文化中心举办。开展那天,“盼归剑”被放在最显眼的展柜里,
旁边的展板上,贴着孩子们的画信和江南巷子里的照片。
王武浩和小李、小吴现场演示铸剑技艺时,围满了人。
有个非洲手艺人看着小李磨錾子的动作,忍不住凑过来说:“你们的手艺真细腻,
就像非洲菊的花瓣一样。” 展会上,最热闹的是“小小匠人体验区”。
王武浩教孩子们用软木刻玉兰纹,小李教他们用非洲硬木做迷你剑架,
小吴则教他们画江南九景的简笔画。有个孩子刻完玉兰纹,
举着木牌说:“我要把它送给卡玛,告诉她我也会刻江南的花了。” 展会结束后,
王武浩在非洲待了半个月。他跟着木雕匠人去了非洲草原,
看了孩子们画里的日落;去了当地的学校,和孩子们一起在草原上放风筝,
风筝上还画了玉兰与非洲菊;还去了非洲手艺人的工坊,学习非洲木雕的技法,
打算把这种技法融入下次的铸剑里。 回到江南时,
王武浩带回了不少非洲手工艺品:有木雕的草原动物,有藤编的小篮子,
还有孩子们送的星星形状的黏土挂件。他把这些东西摆在“跨洲心意角”,
和江南的展品放在一起,像是一座小小的跨洲非遗博物馆。 秋天时,卡玛寄来了一段视频。
视频里,非洲的孩子们正在学习铸剑的基础技法,有的在磨软木,有的在画纹样,
卡玛则在旁边指导,手里还拿着老木匠送的錾子。卡玛对着镜头说:“王师傅,
我们都在好好学铸剑,等下次去江南,要给您看我们刻的‘星兰剑’!
” 王武浩把视频放给巷子里的人看,大家都笑得合不拢嘴。小李说:“下次孩子们来,
我得教他们更难的纹样,让他们刻出更漂亮的‘星兰剑’。
”小吴则说:“我要把非洲草原的纹样画成拓片,让他们刻在剑身上,
这样剑里就有江南和非洲的风景了。” 冬至那天,铸剑坊里飘着粥香。
王武浩看着“跨洲心意角”里满是江南与非洲的心意,忽然觉得,
“玉兰与非洲菊”从来不是两种花的名字,而是两种文化、两份心意交融的象征。
他拿起一把迷你“星兰剑”的坯子,打算等开春,
就和小李、小吴一起铸一把真正的“星兰剑”,让江南的玉兰与非洲的星星,
永远刻在剑王武浩握着“星兰剑”的坯子,指尖反复摩挲着还未成型的剑身,
心里已经勾勒好了纹样的模样——正面刻江南玉兰,花瓣边缘缀着细细的木纹,
像被春风吹得微微卷;背面刻非洲星空,星星用细小的凹点组成,在光下能泛出细碎的亮。
小李看出了他的心思,第二天一早就扛来两块木料,一块是江南的老乌木,用来做剑柄,
另一块是非洲硬木,打算雕成星星形状的剑首:“乌木沉,握着手感稳;非洲硬木纹路粗,
雕星星更有立体感,刚好配‘星兰’的名。” 小吴则趴在桌上画拓片,
把非洲草原的轮廓和江南的柳丝画在了一起,打算刻在剑鞘两侧:“这样从侧面看,
就像草原和江南连在了一起,星星落在玉兰上,多好看。” 阿婆听说要铸“星兰剑”,
特意找出了珍藏的金线,绣剑穗时在玉兰花瓣里掺了几根:“金线亮,配着非洲菊的黄,
在太阳下看,像星星落在花上。” 铸剑的日子里,铸剑坊的灯每天都亮到很晚。
王武浩负责锻打剑坯,火候要比平时更细,
才能让剑身的纹路刻得更清晰;小李蹲在旁边磨剑柄,乌木的毛刺要一点点蹭掉,
直到握在手里像裹了层暖玉;小吴则拿着细錾子,在剑鞘上刻草原的纹路,
每一根草叶都要刻得有弧度,像在风里晃。 有天晚上,卡玛突然发来视频,
镜头里是非洲的夜空,星星特别亮。“王师傅,我们这里的星星好多,
”卡玛举着手机转了一圈,“你们铸‘星兰剑’的时候,要是想星星了,就看看天上,
我们看的是同一片星空哦!” 王武浩把手机架在工作台旁,让卡玛看着他们锻剑。
火光映在剑坯上,和视频里的星光叠在一起,小李笑着说:“这下好了,咱们的‘星兰剑’,
连锻造的时候都沾着非洲的星光。” 开春玉兰花开时,“星兰剑”终于铸成。
王武浩把剑举在院子里,阳光落在剑身上,玉兰的纹路泛着温润的光,
星星的凹点闪着细碎的亮;剑鞘上的草原与柳丝连在一起,
像一幅长卷;阿婆绣的剑穗垂下来,金线在花瓣里藏着,风一吹,铃铛响,像星星在说话。
他第一时间把“星兰剑”的照片发给卡玛,卡玛秒回视频,镜头里的她蹦着跳着,
身后的非洲孩子都围过来,指着照片里的剑喊:“是星星!是玉兰!
”卡玛激动地说:“王师傅,我们下个月就去江南,一定要亲手摸一摸‘星兰剑’!
” 约定的日子到了,研学团的大巴车刚停在巷口,孩子们就涌了下来。
卡玛抱着王武浩的胳膊,第一句话就是:“‘星兰剑’在哪里?我要看看!
” 王武浩把他们领进铸剑坊,“星兰剑”挂在正中央,旁边摆着孩子们之前刻的星星木牌。
姆巴跑过去,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剑身的星星纹,小声说:“和我们这里的星星一样亮!
” 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跟着王武浩学刻“星兰剑”的迷你版,
每个人都要在剑身上刻一颗星星和一朵玉兰。有个孩子刻完后,把剑举到玉兰树下,
让花瓣落在剑上:“这样我的小剑,就有江南的花和非洲的星星啦!” 离别的时候,
王武浩把“星兰剑”的复制品送给了卡玛,剑鞘里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玉兰常开,
星光常亮,我们永远是跨洲的朋友。” 卡玛抱着剑,眼泪掉在剑穗上,铃铛叮当地响。
“我们会回来的,”她看着王武浩,也看着巷子里的人,“下次来,我们要带非洲的花种,
种在玉兰树旁边,让玉兰和非洲菊,在江南一起开花。” 大巴车开走后,
王武浩站在玉兰树下,看着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小李走过来,
递给他一颗非洲孩子送的星星黏土挂件:“他们说,这颗星星和‘星兰剑’上的一样,
让它陪着玉兰树,就像他们没走。” 王武浩把挂件挂在玉兰树枝上,风一吹,挂件晃着,
和“星兰剑”的铃铛声应和着。他知道,这把刻着玉兰与星光的剑,会像一座桥,
把江南的暖、非洲的亮,永远连在一起;而玉兰树下的约定,会像星光一样,在时光里闪着,
等着下次重逢,等着更多跨洲的心意,在剑上绽放。卡玛带着“星兰剑”复制品回到非洲后,
真的把非洲菊种子种在了学校的院子里。
她特意拍了段视频发给王武浩:小小的种子刚冒出绿芽,旁边插着块木牌,
上面刻着“等开花,就寄给江南”。 王武浩看着视频里的绿芽,
笑着跟小李、小吴说:“咱们也在铸剑坊的玉兰树下种点什么吧,等卡玛的非洲菊开了,
咱们的花也能陪着玉兰。”最后大家选了薄荷——好养活,夏天还能泡在粥里,
阿婆说“薄荷清清凉凉,像非洲草原的风,能跟玉兰的香搭在一起”。 薄荷种下去没几天,
国家非遗中心就来了消息,说要办一场“非遗跨文化成果展”,
特意邀请铸剑坊带着“英九剑”“星兰剑”和这些年的跨洲手信参展。
王武浩立刻开始整理展品:把非洲孩子的画信装订成册,
把木雕匠人送的草原动物摆件擦得发亮,连姆巴刻的星星木牌都用丝绒盒子装了起来。
开展那天,铸剑坊的展台前挤满了人。大家围着“星兰剑”,
听王武浩讲玉兰与星光的故事,看展柜里的非洲菊种子、薄荷幼苗照片,还有满册的画信。
有位老教授看完后,感慨道:“这哪里是展品,是把跨洲的心意都装进来了,非遗就该这样,
有温度,有联结。” 展会结束后,
王武浩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是来自欧洲的非遗协会邀请函,
想请他去交流“以剑传心”的经验,还说当地有位银匠,想和他合作铸一把“欧亚合璧剑”,
把欧洲的银艺和江南的铸剑结合起来。 出发去欧洲前,
王武浩特意去玉兰树下看了薄荷——已经长得绿油油的,风一吹就飘来清香。
他摘了几片叶子,夹在给卡玛的信里:“薄荷长好了,等你下次来,阿婆给你煮薄荷粥。
” 在欧洲的交流会上,王武浩第一次见到了那位银匠。对方拿出自己设计的银饰样品,
上面刻着欧洲的玫瑰纹样:“我想把玫瑰和玉兰刻在一把剑上,剑柄用欧洲的胡桃木,
剑穗缀上银质的玫瑰与玉兰,让两种花在剑上‘一起开’。” 两人一拍即合,
当场就画好了设计图。王武浩负责铸剑身,
刻上玉兰与玫瑰的缠绕纹样;银匠负责做剑柄的银饰和剑穗,用细银线勾勒花的轮廓。
等王武浩离开欧洲时,银匠把做好的银质剑穗递给他:“你先带回去,等剑身铸好了,
我就去江南,咱们一起把剑装起来。” 回到江南时,薄荷已经能摘来泡茶了。
阿婆用薄荷煮了粥,王武浩喝着粥,看着桌上的银剑穗,
忽然想起卡玛——赶紧给她发了张银穗的照片,说:“以后咱们的剑上,不仅有非洲菊,
还有欧洲的玫瑰啦!” 没过多久,卡玛的视频就打了过来,镜头里的非洲菊已经开了,
黄灿灿的,特别好看。“王师傅,我把非洲菊摘了几朵,压成了干花,要寄给你,
”卡玛举着干花,“你把它贴在‘跨洲心意角’,这样江南也有非洲菊的颜色了。
” 银匠来江南的那天,铸剑坊的玉兰树刚好开得最盛。他一进院子,
就被满院的花香吸引:“这就是玉兰!比我想象中还好看!”接下来的日子,
他和王武浩一起给“欧亚合璧剑”装剑柄、缀剑穗。
当银质的玫瑰与玉兰剑穗垂在剑身两侧时,阳光一照,银穗闪着光,和玉兰的花瓣相映,
像一幅亮闪闪的画。 那天晚上,王武浩请银匠喝薄荷粥,
阿婆还在粥里加了点卡玛寄来的非洲菊干花。银匠喝了一口,
笑着说:“这粥里有江南的薄荷、非洲的花,还有咱们刚铸的剑的心意,太特别了!
” 第二天,银匠要回欧洲了。王武浩把“欧亚合璧剑”的复制品送给了他:“带着它回去,
就像带着江南的玉兰和薄荷的香,以后咱们还要一起做更多‘合璧剑’。” 银匠走后,
王武浩把非洲菊干花贴在了“跨洲心意角”,刚好在薄荷照片的旁边。小李看着满墙的心意,
笑着说:“现在咱们的墙,都快成‘世界花园’了,有玉兰、非洲菊,还有玫瑰。
” 王武浩看着墙上的干花,又看了看玉兰树下的薄荷,忽然觉得,英九剑的故事,
早就不是一把剑的传承了——是玉兰的香、非洲菊的黄、玫瑰的红,
是薄荷的清凉、星光的亮,是不同土地上的人,因为手艺走到一起,把心意刻进剑里,
让温暖跨过高山大海,永远传递下去。 他摸了摸桌上“欧亚合璧剑”的设计图,
心里已经开始期待:下次卡玛来,能看到这把新剑;下次去非洲,
能看到更多非洲菊;下次再去欧洲,能和银匠一起,把更多的花、更多的心意,
刻进新的剑里。而这玉兰树下的薄荷,会一直长着,等着每一个带着心意来的人,
等着每一段新的跨洲故事,在江南的烟火里,慢慢发芽。银匠回去后没两个月,
就寄来了一张照片——“欧亚合璧剑”的复制品被摆在欧洲非遗馆的展柜里,
旁边放着王武浩带过去的薄荷叶标本,还有卡玛寄的非洲菊干花。
照片背面写着:“每天都有人来问这把剑的故事,
我把玉兰、玫瑰、非洲菊的渊源讲给他们听,他们都说,要去江南看看真正的玉兰树。
” 王武浩把照片贴在“跨洲心意角”的新位置,刚好在“欧亚合璧剑”设计图旁边。
小李凑过来看,笑着说:“现在咱们的剑,都成‘旅游推荐官’了,
说不定以后江南的巷子里,能看到更多外国朋友。” 这话没说多久,就真的应验了。
初夏的一个早晨,铸剑坊刚开门,就来了几个外国游客,手里拿着欧洲非遗馆的宣传册,
指着上面的“欧亚合璧剑”问:“这里就是王师傅的铸剑坊吗?我们想看看玉兰树,
还想学着刻一朵小玉兰。” 王武浩赶紧把他们迎进来,小吴找出准备好的软木和迷你錾子,
小李则搬来凳子,让游客们坐在玉兰树下学刻纹样。有个游客第一次握錾子,手有点抖,
王武浩蹲在旁边,握着他的手一点点教:“就像给玉兰描边,顺着花瓣的弧度走,心稳了,
手就稳了。” 游客们临走时,每人都捧着自己刻的玉兰木牌,
还在铸剑坊的留言本上写下了祝福——有英文的“江南真美”,有法文的“玉兰很香”,
还有西班牙文的“谢谢王师傅”。王武浩把留言本放在“跨洲心意角”,
看着满页的异国文字,忽然觉得,这本子也成了“心意载体”,记着来自不同地方的温暖。
入秋时,卡玛又寄来了好消息:非洲学校的非遗角扩建了,专门开辟了“江南铸剑专区”,
摆着“星兰剑”“盼归剑”的复制品,还有孩子们刻的纹样木牌。她还拍了段视频,
里面有个新入学的小男孩,正拿着迷你錾子,跟着卡玛学刻玉兰纹,认真的模样,
像极了当初第一次学铸剑的小李。 王武浩把视频放给巷子里的人看,
阿婆笑着说:“咱们的手艺,在非洲也扎下根了,真好。”张婶则说:“等下次卡玛来,
我多蒸点馒头,让她带回去,给新学铸剑的孩子尝尝。” 重阳节那天,
铸剑坊里来了个熟悉的身影——是之前在国外展会上遇到的华人留学生,
现在已经成了一名非遗记者。她拿着相机,想给“跨洲心意角”拍一组照片,
还想采访王武浩,把英九剑的跨洲故事写成报道,让更多人知道。 采访时,
留学生问:“王师傅,您觉得这么多年,最让您感动的是什么?
”王武浩指了指墙上的照片、画信、干花,还有展柜里的剑:“是这些心意。
不管是非洲孩子的画,欧洲银匠的剑穗,还是外国游客的留言,都是因为一把剑连在一起的。
非遗不只是手艺,是能让不同地方的人,心靠得更近的东西。” 报道发表后,
铸剑坊收到了更多来自各地的信——有想学习铸剑的年轻人,有想合作的手艺人,
还有只是想表达喜欢的孩子。王武浩把这些信整理好,和之前的信放在一起,
“跨洲心意角”又多了一个新的格子,专门用来放这些“远方的心意”。 冬天来临的时候,
玉兰树的叶子落了,但树下的薄荷还绿着。王武浩给薄荷盖了层保暖的干草,
又在“跨洲心意角”挂了串新的风铃——是用卡玛寄的非洲菊干花、欧洲银匠送的小银片,
还有孩子们刻的迷你木牌做的。风一吹,风铃叮当作响,像不同地方的心意在说话。
他看着风铃,忽然想起太爷爷当初锻打英九剑的模样。
那时太爷爷或许只是想把江南的手艺传下去,却没想到,这把剑能跨越山海,
连起这么多人的心意。王武浩摸了摸旁边的“星兰剑”,心里清楚,
故事还远没结束——明年春天,玉兰会再开,薄荷会再长,卡玛或许会带着新的非洲孩子来,
欧洲的银匠或许会再来合作,还有更多远方的人,会因为这把剑,走进江南的巷子,
走进非遗的温暖里。 而这满墙的心意,这巷里的烟火,这代代相传的手艺,
会像玉兰树一样,不管四季变换,永远守着这份温暖,等着下一段跨洲的故事,
在铸剑坊的火光里,慢慢开始。开春的第一缕阳光刚照进铸剑坊,
王武浩就收到了卡玛的消息——她带着新一批非洲孩子,已经在来江南的路上了,
还特意带了非洲菊的花苗,说要种在玉兰树旁边,兑现去年的约定。
王武浩赶紧叫上小李、小吴,在玉兰树下翻出一块空地。小李找来小石子,
在空地周围围了个小栅栏,上面刻着“兰菊共生”四个字;小吴则去巷口的花店,
买了些营养土,说要让非洲菊苗长得壮壮的;阿婆提前泡了薄荷水,说等孩子们到了,
能解解路上的渴。 没过多久,巷口就传来了孩子们的笑声。卡玛第一个跑进来,
手里捧着一盆绿油油的非洲菊苗,身后的孩子们跟着,有的抱着藤编小篮子,
有的举着刻好的木牌,眼里满是期待。“王师傅,我们来种非洲菊啦!
”卡玛把花苗递给王武浩,又从篮子里拿出个布包,“这里面是非洲的土壤,
混在江南的土里,花就能既像非洲的样,又能适应江南的气候。” 大家围着空地,
一起动手种菊苗。王武浩教孩子们挖坑,卡玛帮着扶苗,小李和小吴则负责填土、浇水。
有个孩子不小心把土弄到了脸上,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阿婆赶紧拿出手帕,
帮他擦干净:“慢点来,花苗种稳了,以后年年都能开。” 种完花,
孩子们跟着王武浩进了铸剑坊。这次,他们要学刻“兰菊共生”的纹样,
把玉兰和非洲菊刻在同一块木牌上。姆巴拿着錾子,认真地问:“王师傅,
能不能在纹样旁边刻颗星星?这样就像非洲的星星,照着江南的花。”王武浩笑着点头,
手把手教他在木牌角落刻下小小的星星。 傍晚的时候,孩子们的木牌都刻好了。
王武浩把木牌串在一起,挂在玉兰树的树枝上,风一吹,木牌晃着,上面的兰、菊、星星,
在夕阳下格外好看。卡玛看着木牌,忽然说:“明年我们还要来,到时候非洲菊开花了,
我们就用花瓣做颜料,在剑上画兰菊!” 孩子们在江南待了半个月,
每天都跟着王武浩学铸剑、刻纹样,还跟着阿婆学绣剑穗,跟着张婶学做馒头。
离别的前一天,他们一起铸了把迷你“兰菊剑”——剑身刻着玉兰与非洲菊,
剑柄用的是之前非洲硬木的边角料,剑穗则是孩子们一起绣的,每一针都藏着不舍。
送孩子们去机场时,卡玛抱着“兰菊剑”,眼泪又掉了下来:“王师傅,等非洲菊开花了,
我一定拍视频给你看;等薄荷长好了,你也要记得寄点给我,
我想让非洲的朋友尝尝江南的味道。”王武浩点点头,
把一包薄荷种子递给她:“把这个种在非洲菊旁边,让薄荷陪着花,就像我们陪着你们。
” 大巴车开走后,王武浩站在玉兰树下,看着刚种好的非洲菊苗。小李走过来,
递给他一个孩子们留下的藤编小篮子,里面装着非洲的小石子:“他们说,
这些石子是从非洲草原捡的,放在花苗旁边,花就能长得像草原上的一样好。
” 王武浩把石子撒在菊苗周围,又给花浇了点水。风一吹,树枝上的木牌叮当作响,
和远处的鸟鸣应和着。他知道,这棵刚种下的非洲菊苗,
会像之前的每一把剑、每一块木牌一样,成为江南与非洲的联结;而玉兰树下的约定,
会像菊苗的根一样,在土里扎得越来越深,等着下次重逢,等着花开,等着更多跨洲的心意,
在这片土地上,慢慢绽放。 日子一天天过去,非洲菊苗慢慢长高,薄荷也抽出了新的枝条。
王武浩每天都会去玉兰树下看看,给菊苗浇水、除草,还会把孩子们的木牌擦得干干净净。
有时候,他会对着菊苗说话,像对着远方的孩子:“快长吧,等开花了,就给卡玛报喜,
让她知道,江南的土里,也能开出非洲的花。” 夏天来临的时候,
非洲菊终于开了第一朵花——黄灿灿的花瓣,在玉兰树的绿荫下,格外亮眼。
王武浩赶紧拍了张照片发给卡玛,卡玛秒回视频,镜头里的她蹦着跳着,
身后的非洲孩子也围着手机,兴奋地喊:“江南的非洲菊开花啦!我们也要去看!
” 王武浩看着视频里的笑脸,又看了看玉兰树下的花,忽然觉得,这朵花,
比任何一把剑都珍贵——它是跨洲心意的见证,是非遗温暖的延续,
是不同土地、不同肤色的人,用爱与期待,共同种出的美好。而这样的美好,
会像玉兰的香、薄荷的凉、非洲菊的亮一样,在时光里一直延续下去,等着更多人,
带着心意而来,带着温暖而去。非洲菊开得最盛的时候,
巷子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是欧洲那位银匠,手里还捧着个木盒,
里面装着他新做的银饰:“我在网上看到你发的非洲菊照片,特意赶过来,
想把这花刻进咱们之前没做完的‘欧亚合璧剑’里。” 王武浩赶紧把人迎进铸剑坊,
打开木盒一看,银饰上雕着玉兰、玫瑰和非洲菊,三朵花缠绕在一起,银线细得像发丝,
在光下泛着柔亮。“我想把这三种花刻在剑身两侧,剑柄用胡桃木镶银边,
再缀上银质的花形剑穗,”银匠指着银饰,眼里满是期待,“这样一把剑,
就装下了江南、非洲和欧洲的心意。” 两人立刻动手修改设计图。
王武浩负责调整剑身纹样,把三朵花的轮廓画得更流畅,保证刻出来既有江南的柔,
又有非洲的艳,还有欧洲的精致;银匠则坐在旁边,用细银线弯出花的形状,
准备嵌在剑柄上。小李和小吴也来帮忙,小李打磨胡桃木剑柄,小吴则给银饰做抗氧化处理,
确保多年后还能保持亮泽。 铸剑的日子里,
铸剑坊常常飘着三种花香——玉兰的淡香、薄荷的清香,还有银匠从欧洲带来的玫瑰干花香。
阿婆每天都来送粥,还会给银匠带点薄荷糖:“你天天捏银线,眼睛累,薄荷糖能提神。
”张婶则时不时送来刚蒸好的馒头,说要让银匠尝尝“江南的烟火味”。 有天晚上,
卡玛突然发来视频,镜头里是非洲的星空,
她身后的孩子们举着刻好的“兰菊剑”迷你版:“王师傅,我们看到你发的银饰照片了,
真好看!等‘欧亚合璧剑’做好了,一定要给我们看看!”银匠凑到镜头前,
笑着说:“等剑做好了,我请你们来欧洲,咱们一起给剑开刃!
” “欧亚合璧剑”铸成那天,刚好是端午。王武浩把剑举在玉兰树下,阳光落在剑身上,
三朵花的纹样清晰可见,银质剑柄闪着亮,剑穗上的银花随着风轻轻晃。
巷子里的人都来围观,老木匠摸着剑身,感慨道:“活了一辈子,
第一次见一把剑装下这么多地方的心意,这才是真的‘天下一家’啊!
” 银匠要回欧洲那天,王武浩把“欧亚合璧剑”的复制品送给了他,
还装了一包薄荷种子和非洲菊干花:“把这些带回去,种在你的工坊旁边,
就像江南、非洲的心意,一直陪着你。”银匠接过东西,眼眶有点红:“等我回去,
就把剑放在欧洲非遗馆,让更多人知道,非遗能连起全世界。” 银匠走后,
王武浩把“欧亚合璧剑”的设计图贴在“跨洲心意角”,旁边放着银匠送的小银花。
小李看着满墙的展品,笑着说:“现在咱们的墙,都快成‘世界非遗地图’了,
每把剑、每个手信,都藏着一个跨洲的故事。” 入秋的时候,玉兰树的叶子开始变黄,
树下的非洲菊却还开得鲜艳。王武浩摘了几朵非洲菊,压成干花,和薄荷叶子一起,
夹在给各地手艺人的信里——给欧洲银匠的信里夹了非洲菊,
给非洲木雕匠人的信里夹了薄荷,给卡玛的信里则夹了片玉兰叶,信上写着:“秋天到了,
江南的玉兰叶黄了,非洲菊还开着,咱们的心意,也像这些花叶一样,一直鲜活。
” 没过多久,王武浩就收到了回信。卡玛在信里说,非洲的薄荷已经发芽了,
孩子们每天都去浇水;欧洲银匠则拍了张照片,照片里他的工坊旁边种着薄荷和非洲菊,
“欧亚合璧剑”就挂在工坊正中央;非洲木雕匠人还寄来了个新雕的木牌,
上面刻着玉兰、非洲菊和玫瑰,旁边写着“心意共生”。 冬天来临的时候,
铸剑坊的生意依旧热闹。有不少年轻人来学铸剑,还有学校组织学生来体验非遗。
王武浩会给他们讲英九剑的故事,讲玉兰与非洲菊的约定,讲“欧亚合璧剑”里的心意。
有个孩子听完后,认真地说:“我以后也要做个手艺人,把中国的手艺,传到全世界去。
” 王武浩看着孩子认真的模样,忽然想起了太爷爷。他走到“忆巷”剑前,
轻轻摸了摸剑身的纹样——上面刻着江南的巷景,刻着张婶的馒头铺,刻着阿婆的粥摊,
也刻着这么多年跨洲的心意。王武浩知道,太爷爷当年的心愿,早已实现;而英九剑的故事,
还会一直继续——明年春天,玉兰会再开,非洲菊会再长,还有更多远方的人,
会带着心意而来,带着温暖而去,让非遗的光,照亮更多山海,连接更多人心。
冬雪飘落在玉兰树枝头时,
铸剑坊的木门上又挂起了新的红灯笼——今年的灯笼是小李和非洲孩子一起设计的,
一面印着玉兰,一面印着非洲菊,灯穗上还缀着欧洲银匠送的小银片,
风一吹就闪着细碎的光。 王武浩刚扫完门口的雪,
就看见巷口驶来一辆熟悉的车——是国家非遗中心的工作人员,手里捧着一个烫金的证书。
“王师傅,恭喜您!铸剑坊的‘以剑传心’模式,被评为全国非遗跨文化交流典范,
还要在全国推广呢!”工作人员笑着把证书递过来,证书上的字在暖光下格外醒目。
王武浩把证书挂在“跨洲心意角”的正中央,旁边是“欧亚合璧剑”的照片,
下面摆着非洲菊干花和薄荷标本。巷子里的人都来道喜,张婶端来刚蒸好的红糖馒头,
阿婆则煮了热腾腾的姜茶,笑着说:“这都是咱们大家一起的功劳,是把心意刻进剑里,
才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的好。” 没过多久,
王武浩又收到了一个惊喜——欧洲非遗馆发来邀请,
想在明年春天办一场“玉兰与玫瑰”主题展,
特意请他带着“欧亚合璧剑”和这些年的跨洲手信去参展,
还说要邀请非洲的卡玛和木雕匠人一起去,办一场三国非遗手艺人的联合交流活动。
王武浩立刻把消息告诉了卡玛和木雕匠人。卡玛秒回视频,
镜头里的她正和孩子们一起刻木牌,听到消息后,孩子们都欢呼起来:“我们要去欧洲!
要和王师傅、银匠师傅一起做剑!”木雕匠人也发来消息,说已经开始准备展品,
要把非洲的藤编和木雕都带过去,让更多人看见非洲的手艺。 整个冬天,
铸剑坊都忙着为欧洲展会做准备。王武浩带着小李、小吴,铸了一批迷你“欧亚合璧剑”,
打算作为展会的纪念品;阿婆绣了几十条剑穗,
每条都缀着银花和干花;小吴则把这些年的跨洲故事,画成了一本绘本,
里面有玉兰树、非洲菊、欧洲玫瑰,还有孩子们刻纹样的模样。 开春的时候,
玉兰树刚冒出新芽,王武浩就带着展品,和小李、小吴一起出发去欧洲了。
在机场遇到卡玛和木雕匠人时,大家都格外激动——卡玛抱着一盆非洲菊苗,
说要种在欧洲非遗馆的院子里;木雕匠人则背着一个大藤编筐,里面装着非洲孩子刻的木牌。
展会开展那天,三国手艺人的展台前挤满了人。王武浩和银匠一起演示铸剑,
卡玛和孩子们教游客刻木牌,木雕匠人则展示非洲藤编技艺。
有位游客拿着迷你“欧亚合璧剑”,感慨道:“这哪里是手艺,
是把全世界的温暖都装进去了!” 展会期间,他们还一起办了场“非遗论坛”,
分享各自的传承故事。王武浩说:“非遗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展品,是能跨过高山大海,
连接人心的桥梁。一把剑、一朵花、一块木牌,都能成为心意的载体。
”他的话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不少手艺人都表示,想和他们合作,
让更多非遗手艺跨文化交流。 展会结束后,
他们一起把非洲菊苗种在了欧洲非遗馆的院子里。卡玛摸着花苗,笑着说:“等明年花开了,
我们还要来,办一场‘兰菊玫瑰’的盛会!”银匠则在花苗旁边立了块小木牌,
上面刻着“心意无界”四个字。 回到江南时,玉兰树已经开花了。
王武浩把从欧洲带回来的玫瑰干花,和非洲菊、薄荷一起,放在了“跨洲心意角”。
小李看着满墙的展品,忽然说:“武浩哥,咱们是不是可以办一个‘非遗传心馆’,
把这些年的手信、故事都放进去,让更多人来感受这份温暖?” 王武浩眼前一亮,
立刻开始筹备。巷子里的人都来帮忙——老木匠做展柜,阿婆绣装饰布,张婶帮忙打扫,
孩子们则画宣传画。没过多久,“非遗传心馆”就开馆了,馆里不仅有各种剑和手信,
还有一个播放厅,循环播放着跨洲传承的故事。 开馆那天,
卡玛和木雕匠人特意从非洲发来视频祝福,
欧洲的银匠也寄来了贺礼——一把银质的“兰菊玫瑰”挂件。看着满馆的人,
听着大家的笑声,王武浩忽然觉得,太爷爷当年的心愿,
早已超越了“传手艺”——现在的英九剑,不仅是江南的符号,是中国的非遗,
更是连接世界的纽带,是传递温暖的使者。 夕阳落在玉兰树上,
花瓣飘落在“非遗传心馆”的门口。王武浩看着巷子里的烟火,看着馆里的展品,
知道英九剑的故事还会继续——会有更多花在不同的土地上开放,
会有更多剑刻着不同的心意,会有更多人因为非遗而相聚,让这份温暖,跨越山海,
永远传递下去。“非遗传心馆”开馆后,
来江南巷子里的人越来越多——有带着孩子来体验刻纹样的家长,
有专门来听跨洲故事的游客,还有不少手艺人抱着自己的作品来交流。
王武浩索性在馆里设了个“传心留言墙”,让每个来过的人都写下自己的心意,
墙上很快就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签,有的画着玉兰,有的写着“要把非遗带回家”,
还有的用外语写着“温暖无界”。 初夏的一天,留言墙前站着个背着画板的姑娘,
正对着墙上的便签写生。王武浩走过去搭话,才知道她是学插画的,
想把“传心馆”里的故事画成绘本,让更多孩子知道非遗的温暖。
“我刚才听您讲非洲菊和玉兰的故事,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姑娘指着画板上的草稿,
“您看,我把卡玛和孩子们画在玉兰树下,旁边是欧洲的银匠,
这样就能把跨洲的心意都画进去。” 王武浩特别高兴,
立刻把这些年的照片、手信都找出来给姑娘参考。姑娘抱着资料,每天都来馆里写生,
有时候还跟着小李学刻简单的纹样,说要“把手艺的温度融进画里”。一个月后,
绘本初稿完成了——封面上是一把刻着玉兰、非洲菊和玫瑰的剑,
剑下是不同肤色的孩子手拉手,翻开内页,满是铸剑坊的烟火气和跨洲的笑脸。
姑娘把绘本送给王武浩时,还附了句话:“希望这本能成为‘传心’的新载体,
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不只是老手艺,更是能让人心里变暖的东西。
”王武浩把绘本放在“传心馆”的展柜里,不少孩子翻完后,
都拉着家长的手说:“我也要学刻纹样,要和非洲的小朋友做朋友!” 入秋时,
欧洲银匠又寄来好消息——“玉兰与玫瑰”主题展要在欧洲巡回展出,
还特意留了个展区给“非遗传心馆”,想让欧洲观众看看江南巷子里的非遗故事。
王武浩立刻选了展品:绘本的原稿、孩子们刻的木牌、阿婆绣的剑穗,
还有那盆非洲菊的种子——他想让欧洲的观众也试试,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出江南与非洲的花。
展品寄走后没几天,卡玛的视频就打了过来。镜头里的她正和非洲孩子一起打包木刻,
说要把这些木刻送到欧洲展会,和江南的展品放在一起。“我们还在木刻上刻了星星,
”卡玛举着一块木牌,上面是星星围着非洲菊,“这样欧洲的观众就能知道,
非洲的星星也在陪着他们。” 深秋的一天,
王武浩收到了欧洲展会发来的照片——“传心馆”的展区前挤满了人,有人在翻绘本,
有人在看木牌,还有人拿着非洲菊种子,认真听讲解员讲跨洲的故事。
照片里有个金发小女孩,正举着迷你“欧亚合璧剑”的模型,对着镜头笑,
剑穗上的银花闪着光。 王武浩把照片贴在“传心留言墙”上,旁边是姑娘画的绘本插画。
小李看着满墙的温暖,笑着说:“武浩哥,咱们这‘传心馆’,都快成连接世界的小窗口了。
”王武浩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玉兰树上——树叶虽已泛黄,但树下的非洲菊还开着几朵,
黄灿灿的,像在和远处的星光呼应。 冬至那天,巷子里又摆起了长桌宴。
“传心馆”的展柜前也挂起了红灯笼,绘本被翻开放在桌上,木牌串成的风铃叮当作响。
阿婆煮了薄荷粥,张婶蒸了印着兰菊纹样的馒头,大家围着桌子,
听王武浩讲欧洲展会的故事,看卡玛发来的非洲孩子的视频。 王武浩举起碗,
对着满院的人说:“咱们的英九剑,从江南的巷子出发,走到了非洲,走到了欧洲,
靠的不是剑有多锋利,是咱们藏在手艺里的心意。只要这份心意在,非遗就永远不会老,
跨洲的友谊也永远不会断。” 月光落在“忆巷”剑上,剑身的巷景纹样泛着柔光,
和桌上的灯笼光、视频里的星光叠在一起。王武浩知道,
英九剑的故事还会有无数个春天——明年玉兰会再开,非洲菊会再长,
会有更多孩子握着錾子刻下心意,会有更多手艺人带着作品来交流,会有更多跨洲的温暖,
在江南的巷子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慢慢发芽,慢慢绽放。
开春的玉兰花瓣刚飘进“传心馆”,姑娘的绘本就正式出版了。
封面印着那把缀满银花的“欧亚合璧剑”,封底则是非洲菊与薄荷共生的插画,
扉页上写着一行字:“心意无界,非遗长青”。 王武浩收到第一批绘本时,
特意留了几本放在馆里的展柜,旁边摆着绘本里提到的木牌、剑穗。
有个来参观的孩子翻完绘本,拉着妈妈的手说:“我也要去非洲看星星,去欧洲看玫瑰!
”王武浩笑着递给他一块迷你木牌:“先学着刻朵玉兰吧,等刻好了,
咱们把它寄给非洲的小朋友。” 没过多久,
欧洲银匠就寄来了绘本的欧洲版——封面换成了法语和德语,
插画里的欧洲玫瑰又添了几分精致,还附了张照片:欧洲的书店里,
不少家长正带着孩子读这本绘本,有的孩子还拿着画笔,模仿里面的纹样画画。
银匠在信里写:“你的故事,正在让更多欧洲孩子知道江南,知道非遗的温暖。” 初夏,
“传心馆”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是来自非洲、欧洲、东南亚的非遗手艺人代表团。
他们带着各自的手艺品:非洲的藤编篮、欧洲的银饰、东南亚的木雕,
想和王武浩一起办一场“世界非遗联展”,让不同地域的手艺在江南巷子里“对话”。
王武浩立刻开始筹备。他把“传心馆”的展区重新规划,
非洲手艺人的藤编篮摆在玉兰树下,欧洲银匠的银饰放在暖光展柜里,
东南亚的木雕则和“忆巷”剑相邻;小李和小吴负责制作展区说明牌,
把每样手艺背后的故事都写得清清楚楚;阿婆还绣了块大布帘,
上面绣满了各国的代表性花卉,挂在馆门口当装饰。 联展开幕那天,巷子里挤满了人。
非洲手艺人教游客编藤编,欧洲银匠演示银饰锻造,
东南亚的木雕师傅则教孩子们刻简单的纹样,王武浩则在铸剑区,
带着大家刻“世界之花”的迷你木牌——每个木牌上都刻着两种不同的花,
象征着手艺的交融。 有位东南亚的木雕师傅,看着“欧亚合璧剑”上的三花纹样,
忽然说:“我想把东南亚的睡莲也刻进去,咱们做一把‘四国合璧剑’!”这话一出,
其他手艺人都纷纷响应,非洲手艺人说要加草原纹样,欧洲银匠说要嵌上多色银线,
王武浩笑着点头:“就这么办,让这把剑,装下全世界的心意。” 接下来的日子,
铸剑坊成了“世界手艺工坊”。大家围着工作台,你画一笔纹样,我提一个建议,
你打磨一块木料,我锻造一片银饰,每天都充满了不同语言的笑声。阿婆每天都来送粥,
张婶则送来刚蒸好的馒头,笑着说:“咱们这巷子,现在比集市还热闹,真好!
” “四国合璧剑”铸成那天,刚好是七夕。王武浩把剑举在“传心馆”的院子里,
阳光落在剑身上——玉兰、非洲菊、玫瑰、睡莲缠绕共生,剑柄用四种木材拼接,
剑穗缀着四国手艺人做的小饰品,风一吹,饰品相撞,叮当作响,像一首跨语言的歌。
手艺人代表团离开时,王武浩把“四国合璧剑”的复制品送给了他们,
每人还带了本绘本和一包薄荷种子。“把薄荷种在你们的工坊旁,”王武浩说,“看到它,
就像看到江南的巷子,看到咱们一起铸剑的日子。” 秋天时,
传心馆”的留言墙上又多了不少新便签——有非洲手艺人写的“我们会把藤编与铸剑结合”,
有欧洲银匠画的玫瑰与睡莲,还有东南亚孩子画的迷你“四国合璧剑”。
王武浩看着这些便签,忽然觉得,“传心馆”早已不只是一个展馆,它是一座桥,
连接着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手艺、不同的人心。 冬至那天,
王武浩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礼物——非洲手艺人寄来的藤编剑鞘,
欧洲银匠做的银质薄荷叶挂件,东南亚木雕师傅刻的睡莲木牌,
还有卡玛和孩子们画的“世界非遗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
标出了每个手艺人的工坊位置。 王武浩把这些礼物一一摆在“传心馆”的新展区,
取名“心意漂流角”。他站在展区前,看着满架的手信,看着窗外飘落的玉兰叶,
忽然想起太爷爷当年锻剑的模样。他知道,太爷爷从未想过,一把江南的剑,
能走到这么远的地方,能连接这么多的人。 而现在,英九剑的故事,
早已超越了一把剑的传承——它是玉兰的香、薄荷的凉、非洲菊的亮,是不同语言的笑声,
是不同手艺的交融,是无数人用心意筑起的、跨越山海的温暖桥梁。这座桥,
会一直延伸下去,让非遗的光,照亮更多角落,让温暖的心意,永远传递下去。
“心意漂流角”的展品刚摆好没多久,就有位出版社编辑慕名而来。她翻完绘本,
又看完满架的跨洲手信,激动地拉着王武浩说:“这些故事太动人了!
我们想把‘传心馆’里的手信、留言、照片都整理成一本书,叫《剑连山海:非遗传心记》,
让更多人看见这份跨越国界的温暖。” 王武浩立刻答应下来,
和小李、小吴一起整理资料——从最初的“忆巷”剑设计图,到非洲孩子的第一封画信,
再到“四国合璧剑”的锻造过程,每一件物品背后的故事都细细记录。阿婆也帮着回忆细节,
比如第一次给非洲孩子熬粥的食材,第一次绣双花剑穗时的心情,这些细碎的烟火气,
让故事更添温情。 开春玉兰花开时,书稿终于完成了。
编辑特意把书的封面设计成“传心馆”的模样:玉兰树下,不同肤色的人围在一起刻纹样,
展柜里摆着各种剑和手信,角落的非洲菊开得正艳。王武浩拿着样书,
翻到“四国合璧剑”那一页,看着手艺人一起铸剑的照片,忽然想起当时的笑声,
实习生而已,我查了公司所有人(顾承言李娜)最新小说_免费阅读完整版小说实习生而已,我查了公司所有人(顾承言李娜)
地下室的监控录像曝光后,我才发现那场绑架的真相陈总言宿完结小说_免费小说在线看地下室的监控录像曝光后,我才发现那场绑架的真相陈总言宿
遗憾十八岁侯飞秦若尘完结小说免费阅读_完本热门小说遗憾十八岁侯飞秦若尘
废品站捡漏上瘾,厂长女儿哭着要当我徒弟!林卫东林卫东小说完结免费_最新章节列表废品站捡漏上瘾,厂长女儿哭着要当我徒弟!(林卫东林卫东)
柳依依顾景川婚礼现场,老公逼我捐彩礼给他的白月光全章节在线阅读_婚礼现场,老公逼我捐彩礼给他的白月光全集免费在线阅读
许茵裴珩(夺心之仇,我让总裁和他的白月光陪葬)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
我的冰山合约老公陈浩林琳免费小说阅读_免费小说大全我的冰山合约老公(陈浩林琳)
车祸后,他把我整容成他亡妻的模样(顾言舟乔菲)最新推荐小说_最新免费小说车祸后,他把我整容成他亡妻的模样顾言舟乔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