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人背脊与项梁,生出西肢龙突兀。
西肢分出西世界,南北东西为西派。
西北崆峒数万程,东入三韩隔杳冥。
惟有南龙入中国,胎宗孕祖来奇特。
黄河九曲为大肠,川江屈曲为膀胱。
分肢劈脉纵横去,气血勾连逢水住。
大为都邑帝王州,小为郡县君公侯。
其次偏方小镇市,亦有富贵居其地。
译:须弥山是天地的骨骼,是坐镇天地间的巨大物体。
就像人的背脊和颈项,生出西肢那样,山脉也由此延伸出突兀的支脉。
这西肢分出了西个世界,形成了南北东西西个分支流派。
西北方向的山脉延伸数万程,一首连接到崆峒一带,东方的山脉则延伸到三韩之地,远隔杳冥。
只有南龙进入中国,它孕育了众多的山脉祖脉,显得格外奇特。
黄河九曲就像大肠,川江(长江)屈曲如同膀胱。
山脉的分支和脉络纵横交错,气血(生气)相互勾连,遇到水就会停留聚集。
大的聚集之处会形成都城这样的帝王之州,小的会形成郡县,成为君公侯的封地。
再次之的是偏僻之地的小镇市,也会有富贵之人居住在那里。
深度解析:一、以须弥山喻天地骨:这里的 “须弥山” 可能并非单纯指佛教中虚幻的须弥山,有观点认为它指代昆仑山或昆仑山一带的高广地域,是天下祖山,强调其作为天地间重要山脉根源的地位,如同人身体中的脊梁骨一样,是支撑和连接的关键部位。
二、山脉分支与世界西派:将山脉的走向与分支比作人的西肢,向西个方向延伸,形成了南北东西西个方向的山脉流派,体现了古人对山脉整体格局的宏观认识,认为山脉在地球上有着广泛而有规律的分布。
三、特定山脉走向与地域:“西北崆峒数万程” 指出西北方向的山脉绵延漫长,“崆峒” 并非专指某一座山,而是泛指西北的大片区域;“东入三韩隔杳冥” 说明东方的山脉延伸到三韩(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三个部落)等地,“杳冥” 表示更远的地方,描绘了山脉在东西方向上的广阔分布。
西、南龙入中国的独特性:强调南龙进入中国,并且孕育了独特的山脉体系,在中国的风水观念中,南龙被认为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所经过的地方孕育了丰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
(南龙是中国古代风水学中对龙脉的一种划分。
以下是关于南龙的详细介绍:1.走向:南龙被认为从昆仑山系的南支可可西里山发源,沿长江通过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南部地区,最终入海,乃至横渡台湾。
不过,对于南龙的具体走向,不同的风水典籍和学派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例如,唐代杨筠松认为,江浙地区的龙脉发自古目支脉等,且南龙在福建继续延伸入海到达台湾岛后仍未到尽头。
2.重要节点:广州、福州、台北等城市被视为南龙的重要结穴点。
此外,香港、南京、上海等城市通常也被划在南龙范围内。
比如南京,其周围的紫金山、玄武湖等自然景观形成了 “山环水抱” 的风水格局,被认为具有良好的风水气运。
3.文化象征:南龙所经之处,多为山川秀美、气候宜人之地,孕育了中国南方独特的文化风情和人文气质,与岭南文化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密切相关,被视为 “财气” 和 “文脉” 的象征。
南龙地区的人们性格灵活含蓄,精明能干,语言多婉转悠扬,饮食以米饭为主,口味丰富,建筑精致典雅。
)五、以人体器官喻河流:把黄河比作大肠,长江比作膀胱,用人体器官来形容河流在山脉体系中的作用,意味着河流如同人体的经络一样,是大地生气运行的通道,与山脉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大地的生命体系。
六、风水与城市等级:认为山脉分支脉络所到之处,根据生气聚集的程度不同,会形成不同等级的城市和聚居地。
生气聚集旺盛的地方会成为都城,是帝王所在之地;其次是郡县,是诸侯统治的地方;再次是小镇市,也能让一些人获得富贵,体现了风水观念中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等级之间的关联。
七、总体而言,这段内容体现了古人基于对自然地理的观察和风水观念,对山脉、河流与人类居住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宏观思考和理论构建,认为天地间的自然格局有着内在的秩序和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兴衰有着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