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易经,大部分都会想到算卦,确实,《周易》就是一部算卦用的工具书,但却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大道传神。
中国拥有丰富多元的宗教和思想文化。
其中,道教、儒教与佛教影响深远。
追溯其源头,在这些宗教之前是诸子百家的繁荣时代,再往前是三皇五帝的传说时期,而有记载的中国始祖可追溯至伏羲氏。
相传,伏羲氏一日在河边突然悟道,得河图,进而开创了伏羲八卦。
后来,周文王深入研究人间百态,在此基础上推演出六十西卦象 ,每一卦都描绘了人世间的一种状态。
老子研读文王八卦后,著成《道德经》,全文仅寥寥几千字,却蕴含着极为超前的思想,即便在当下,许多理念依然适用。
之后,孔子拜访老子,钻研《周易》,并作《十翼》。
孔子极为谦逊,称自己“只述不作”,只是阐述古人传承下来的道理,而非个人创作。
《十翼》既是对《周易》的注释,也标志着儒教的开端。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根据与孔子的对话整理成《论语》,其后人著有《中庸》,孟子则创作了《孟子》,墨子通过学习钻研完成《墨子》。
后来,儒家分化出法家,由此迎来百家争鸣的辉煌局面。
之所以提及这些,是因为每个人对《周易》的见解各不相同。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真正的道难以用言语表述,一旦说出来,就偏离了万事万物原本的规律。
再后来,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在翻译过程中,不知不觉融入了本土精神。
以佛教为例,最初佛教允许信徒吃肉,秉持着别人施舍什么就吃什么的原则,到了梁武帝时期,考虑到和尚应过朴素生活,便禁止吃肉,这便是中国吃素传统的开端。
抛开每种信仰的具体形式,其最原始的根源可追溯到伏羲氏。
信仰能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这无可厚非。
但我更热衷于探究背后的本质,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感兴趣的正是这个“道”。
去探寻佛学背后原初的“道”及那份慈悲之心,感受孔子教导弟子时的谆谆教诲,体悟老子关于“道”的深邃思想,领略庄子的洒脱不羁,还有墨子“兼爱”思想的无私与伟大。
寻根溯源,让时光倒流,我们再回到伏羲这里,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还没有文字开始,就如我们政治历史课上讲的绳节记事,伏羲氏这个部落还没有产生文字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听从于神力和智者,大自然是千变万化的,人类在原始状态下,保护自己的能力要比野兽差得多,出去打猎前更愿意听听神的指示,或智者的嘱咐,伏羲通过深究天地的变化,是有经验的智者,他会告诉大家每天的天气,出门可能遇到的危险,今天晴天,他会在门前的木板上划上一道阳,阴天划上一道阴,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能够画出这个符号,己经是很大的进步,我们不能指望原始状态下会有天气预报,也许知道当天下雨就能减少很多人的死亡,那个时代没有那么多药材,也许普通的感冒就会取了性命,所以这在当时是先进的,也是人类启智的开始,一切都源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