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大多数事物发展脱离不了既定的框架。
人可以挣很多钱,但不能去偷去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所以这章咱们谈谈既定框架对人类的意义。
《周易·节卦》以"上坎下兑"的卦象结构,昭示着"泽上有水"的自然隐喻。
坎水为险,兑泽为容,卦象本身即构成动态平衡的节制图式:既需涵养水源以润泽万物,又要防范洪流肆虐成灾。
这种"蓄泄相济"的意象,为人类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启示——君子当以"制数度、议德行"为双轨,构建文明的节制体系。
“制数度”是用制度来施行节制,“议德行”是用舆论来加强节制;所以,用制度和舆论构筑起一道节制的堤坝,就能确保世道人心向着正确的方向滚滚向前。
《说文》:“节,竹约也。
从竹即声。”
《说文·段注》:“节,竹约也。
约,缠束也。
竹节如缠束之状。
《吴都赋》曰:‘苞筍抽节’。
引申为节省,节制,节义字。”
因此节为节点,节省,节约,约束之意。
这种自然造化的节制智慧,在中华文明早期即被转化为制度文明:1. 天时系统:西季更迭、十二月令、二十西节气构成精密的时间尺度2. 地宜体系:井田阡陌、都江堰等工程展现空间维度的节制艺术3. 人文制度:礼乐刑政的有机统合,形成"礼以节人,乐以发和"的治理结构天有节而分西季,春夏秋冬,每季又分三月,每月分两段又分24节气,每个节点都有都有它的意义,人们根据天时的气象,通过制度量化的手段进行节制,可见在中国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出现了制度和量化,人在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通过节制的手段来约束自己,才不会做出过激的事情,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社会安定的基因。
比较文明视野下,中国节制观呈现独特价值:1. 自然法基础:不同于西方社会契约论的权利让渡,中国节制思想根植于"观天法地"的宇宙观2. 动态平衡:区别于霍布斯"利维坦"式的绝对权威,强调"时中"原则下的制度弹性3. 伦理浸润:突破单纯制度约束,通过"议德行"实现道德自觉与文化认同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美国更强调个人自由优先,自由当然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是谈何容易,不是独立的一个人。
在个体自由与群体秩序的永恒张力中,节卦哲学给予重要启示:1. 制度设计维度:建立"甘节"机制——如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税率、碳交易的生态补偿。
2. 文化培育层面:重塑"节约"美德——从循环经济到简约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化。
3. 治理现代化:数字技术赋能"制数度"——大数据征信系统与算法伦理的平衡。
只要有群体,就不可能自由,结婚有了另一半,自由的空间就小了,有了孩子,需要养活,需要教育,自由就会更小,总不能放弃不管对吧,这不符合做父母的逻辑啊。
养活自己需要工作,工作中也会有同事,有领导,有下属,自由的空间更小,需要物资,买卖有市场,市场也不可能谁想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或者强买强卖,这都不符合逻辑,等等等等,谈什么自由可言。
因此在制度和量化的范围内,享受自由的空间,这是最合理的。
制度和量化人们能够接受,心甘情愿,这是甘节,制度和量化过分苛刻,不近人情,人们被动的接受,受压制,这就是苦节,甘节是合理的,公平的,苦节是被动的,不情愿的,所以要议德行,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个度,制度量化也是如此,合理的制度量化,对生产,对社会,都是有益的,过激的制度量化就像没有人情味的机器,缺乏活力。
现代社会个体虽追求自由,但人是情感动物,正如霍布斯《利维坦》揭示的,文明社会本质是将自然权利让渡为安全保障的制度节制过程。
" 所以一切的节制都行合乎情感伦理,即为合理。
才能达到节制中制数度应该有的效果。
在文明演进的长河中,中国节制哲学展现出特殊生命力:1. 化解现代性困境:为消费主义、生态危机提供东方解决方案2. 重构社会契约:在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间建立新型平衡3. 文明对话维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这种"执两用中"的节制之道,既非压抑人性的"苦节",亦非放任自流的无序,而是通过制度理性与文化自觉的双向建构,在天地人三维中寻求动态平衡的生存智慧。
在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中,这种源自《周易》的古老智慧,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