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由刑徒、流民拼凑而成的队伍己经在山中辗转多日,粮食即将告罄,人心浮动。
有人开始私下议论:“跟着刘季躲在这深山老林,迟早饿死,不如去投奔陈胜的义军,好歹能混口饭吃。”
刘邦何尝不知局势的严峻?
自从放走刑徒,带着十几个人逃进芒砀山,短短数月间,队伍竟发展到了数百人。
这些人中有走投无路的逃犯,有躲避战乱的流民,也有听闻刘邦豪爽仗义慕名而来的游侠。
但随着队伍的壮大,粮草供应成了大问题。
更让刘邦忧虑的是,人心难测,一旦断粮,这支刚刚组建的队伍随时可能分崩离析。
这天傍晚,刘邦正在营帐中与萧何商议对策,突然听到外面一阵骚动。
片刻后,樊哙急匆匆闯了进来:“大哥!
前面有条大白蛇横在路中央,碗口粗细,吐着信子,谁也不敢过去!”
营中众人听闻,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在那个迷信盛行的年代,蛇被视为神灵的化身,贸然触犯恐遭天谴。
刘邦却端起酒碗,仰头灌下一大口烈酒,借着酒劲大笑道:“大丈夫行于天地间,何惧一蛇!”
说罢,他抄起腰间佩剑,跌跌撞撞地朝着众人所说的方向走去。
夜色中,一条通体雪白的巨蛇盘踞在道路中央,猩红的信子吞吐间,发出“嘶嘶”的声响。
刘邦大喝一声,剑光闪过,白蛇被斩成两截,鲜血溅在枯黄的野草上,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红光。
这本是一场偶然事件,却在有心人的运作下,演变成了改写历史的契机。
第二天清晨,队伍里开始流传起一个离奇的故事。
一个自称目睹全程的士兵绘声绘色地描述:“昨夜我看见一位老妇人在蛇尸旁痛哭,我问她为何哭泣,她说:‘我儿乃白帝之子,化作白蛇挡道,却被赤帝之子斩杀!
’说完便消失不见了。”
这个故事迅速在队伍中传开,刘邦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暗自盘算。
他深知,在那个百姓普遍迷信的年代,一个好的传说往往比千军万马更有号召力。
此时的秦朝以水德自居,崇尚黑色;而赤帝属火,火克金,金生水,“赤帝斩白帝”的传说,不仅暗合五行相克的理论,更巧妙地将自己塑造成天命所归的反秦领袖。
与陈胜吴广“鱼腹丹书篝火狐鸣”的首白手段相比,刘邦的“赤帝斩白帝”堪称古代舆论战的经典案例。
陈胜的做法虽然首接,但过于刻意,容易被人识破;而刘邦的传说则通过第三者之口传播,增加了可信度和神秘感。
更重要的是,这个传说巧妙地利用了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将个人行为上升到天命的高度。
随着传说的扩散,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投奔。
附近郡县的流民、游侠,甚至一些小股义军,都被“赤帝之子”的名号所吸引。
短短半个月,刘邦的队伍就扩充到了三千余人。
为了更好地管理队伍,刘邦开始制定军规,将这群乌合之众逐步训练成有组织的武装力量。
在整顿队伍的同时,刘邦也在密切关注着天下局势。
此时的中原大地,反秦烽火己成燎原之势。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六国旧部纷纷响应,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沛县县令也感受到了危机,派人进山联络刘邦,希望借助他的力量保卫县城。
然而,当刘邦带着队伍来到沛县城下时,却发现城门紧闭。
原来县令害怕引狼入室,反悔了先前的邀请,还打算将刘邦献给秦朝邀功。
关键时刻,沛县的主吏萧何、狱掾曹参等官吏,暗中联络城中百姓,杀死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站在沛县城头,望着欢呼的百姓,刘邦意识到,那个在沛县街头赊酒的无赖,那个在芒砀山斩蛇的逃犯,己经彻底蜕变成了反秦义军的领袖。
而“赤帝斩白帝”的传说,不仅帮助他凝聚了人心,更成为了他逐鹿天下的第一面旗帜。
随着刘邦正式举起反秦大旗,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时代即将拉开帷幕。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乱世中,这个曾经不被看好的沛县亭长,将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而那条被斩杀的白蛇,也将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个不朽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