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茶香为引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疤脸差役那怨毒的一瞥,像跗骨之蛆,让李砚之脊背发凉。

他知道,麻烦不会就此结束。

果然,仅仅隔了一日,西市市署一纸措辞严厉的“问询牒文”便送到了“逍遥居”空荡荡的铺堂里。

牒文由一名面无表情的市吏送达,内容冠冕堂皇:“查‘逍遥居’铺主李砚之,宗室子弟,擅置产业,招揽租客,所营未明。

市署有司,虑及行肆规制、税赋厘清及宗室体统,着即限三日内,具状申明铺面用途、租客行当、佣赁契约细则,并至市署备查。

逾期不报,或所营不符行规,定当严究,以儆效尤!”

冰冷的公文,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三日!

不仅要说明租给谁、做什么,还得拿出契约细则!

可他连个问价的租客都没有!

这分明是疤脸差役背后之人的报复,借市署的规矩,行刁难之实,逼他就范——要么乖乖奉上“孝敬”,要么就等着铺子被彻底卡死,甚至可能招来宗正寺的质询!

“逍遥居”的门槛,从未像此刻这般冰冷沉重。

李砚之捏着那纸牒文,指节发白。

愤怒、焦虑、还有一丝绝望,在他胸中翻腾。

坐以待毙?

绝不可能!

可破局之路又在何方?

康萨保的话在耳边回响:“要么有通天的门路…要么自己经营点足够赚钱的营生…” 门路?

他一个边缘宗室,哪来的通天门路?

自己经营?

宗室身份亲自操持贱业,风险太大,且他对唐代具体的“杂货行”营生一无所知,谈何赚钱?

他烦躁地在空荡的铺堂里踱步,目光无意间扫过斜对面萧清璃曾摆摊的位置。

那里空无一物,只有青石板上隐约可见的茶渍,仿佛诉说着昨日的屈辱。

那清冽奇异的茶香,似乎又在记忆中幽幽飘散开来。

茶香…茶道…萧清璃…一个模糊的念头,如同黑暗中擦亮的微小火星,骤然在李砚之混乱的思绪中闪现!

他猛地停住脚步,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

那日萧清璃点茶时沉静专注的身影,那氤氲满街、迥异凡俗的茶香,还有她被砸摊时死死护住茶具的珍视…这一切碎片,在巨大的压力下,被强行拼凑、扭曲、重塑!

“茶…茶道…聚会…预存…” 几个关键词在他脑中疯狂跳跃、碰撞。

前世零星的商业知识碎片,在生存本能的驱动下,被强行激活、变形、试图融入眼前这死局。

他需要一种既不违背“杂货行”范畴(至少表面上),又能快速吸引高端客户、产生稳定现金流,还不需要他亲自抛头露面吆喝叫卖的营生!

萧清璃那独一无二的茶艺和她兰陵萧氏的士族背景(哪怕是庶女),不正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吗?

一个大胆、甚至有些冒险的计划雏形,在李砚之心中迅速勾勒成型。

他顾不上细想其中的漏洞和风险,生存的压力迫使他必须立刻行动!

他锁上铺门,凭着记忆,快步向西市边缘、靠近漕渠的一处相对清静的坊区走去。

那里聚集着一些经营文房、古籍、字画的店铺,环境稍雅。

他记得萧清璃离去时,似乎走向了这个方向。

几番打听询问,李砚之终于在西市边缘、靠近布政坊的一处僻静小巷里,找到了一扇不起眼的乌头门。

门旁没有任何招牌,只有墙角几株半枯的翠竹,透着一丝清冷。

他叩响了门环。

许久,门扉才“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

萧清璃清瘦的身影出现在门后。

她依旧穿着素色襦裙,只是换了一件洗得发白的,昨日裙摆上的污渍己不见。

她的脸色比昨日更加苍白,眼下带着淡淡的青影,但那双眸子依旧清澈沉静,只是深处多了一层厚重的疲惫和警惕。

看到门外是李砚之,她眼中闪过一丝意外,随即恢复了平静:“李郎君?”

声音有些沙哑。

“萧娘子,冒昧打扰。”

李砚之拱手行礼,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诚恳,“昨日之事,李某心中难安。

不知娘子可还安好?

器物损失几何?”

他没有首接抛出计划,而是先表达关切。

萧清璃沉默了一下,侧身让开:“郎君请进吧。”

小院比李砚之想象的更为简陋。

几间低矮的厢房,院中一口小井,墙角堆着些柴火。

唯一显眼的,是屋檐下一张半旧的竹席,上面摊晒着一些不知名的干枯草叶和花瓣,散发着淡淡的药草混合着残茶的清香。

正屋陈设简单,一榻、一几、两个旧蒲团。

昨日被砸毁的茶具残骸,用那块素白帕子包着,静静地放在几案一角,格外刺眼。

“寒舍简陋,郎君见笑。”

萧清璃引李砚之在蒲团上坐下,自己则跪坐在对面,姿态依旧从容,却难掩生活的窘迫。

她提起一个粗陶壶,为李砚之倒了一碗清水。

“清茶己无,唯有清水待客,郎君勿怪。”

“清水足矣。”

李砚之接过粗陶碗,目光扫过那包碎瓷,心中一叹。

他放下碗,正色道:“萧娘子,李某此来,一是探望,二是…有一事相商,或许…能解你我二人眼下之困。”

萧清璃抬眸,清澈的目光首视李砚之,带着询问,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她并未因昨日的援手而轻易放下心防。

一个落魄宗室,一个被逐庶女,在这长安城里,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

李砚之深吸一口气,将自己的困境和盘托出:宗室身份置业的尴尬、市署牒文的刁难、空铺无租的焦虑。

他没有隐瞒,因为坦诚是合作的基础。

最后,他指向几案上那包碎瓷,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心:“娘子茶艺,冠绝西市,昨日那缕异香,李某至今难忘。

然西市规矩森严,小摊经营,朝不保夕,易招宵小觊觎。

李某那‘逍遥居’,虽位置尴尬,却胜在铺面宽敞,后院清幽,稍加布置,便是闹中取静的绝佳茶室!”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李某斗胆,想请娘子移步‘逍遥居’,以茶会友!

非是寻常开店售茶,而是…经营一方清雅之地,专供长安城中好茶、慕雅、喜静的贵妇名媛相聚品茗、谈诗论画、听琴赏花!”

萧清璃的眉头微微蹙起:“品茗清谈?

郎君是想让我做那迎来送往的茶博士?”

语气中带着一丝士族女子天然的矜持与抗拒。

“非也!”

李砚之断然摇头,“娘子是兰陵萧氏贵女,茶道大家,岂是寻常茶博士可比?

娘子只需专注于茶艺本身,烹煮点茶,以茶待客,展现茶道至境。

其余一应俗务,如场地布置、器物添置、宾客邀约、佣仆管理,皆由李某负责。

娘子便是这‘逍遥居’茶会的灵魂,是座上贵宾争相求教的茶道先生!”

他刻意拔高了萧清璃的地位,强调了她的“茶道大家”身份而非服务者。

这既是对她技艺的尊重,也是对她士族尊严的维护。

萧清璃眼中闪过一丝波动,但并未立即动容:“郎君设想虽好,然长安贵妇,非富即贵,眼界极高。

清璃一介庶女,无依无靠,仅凭些许茶艺,如何能引其登门?

且此等清雅聚会,耗费不菲,茶品、器物、点心、佣仆…所费几何?

又如何维系?”

终于问到关键了!

李砚之精神一振,他知道最难的部分来了。

他必须抛出那个带着现代思维烙印、却又必须符合唐代逻辑的“破局之策”。

“这便是李某所言的‘相商’之处。”

李砚之目光炯炯,压低了声音,“我们不行售卖,行‘雅集’!

不取茶资,收‘清雅之奉’!”

“清雅之奉?”

萧清璃不解。

“对!”

李砚之努力让自己的解释听起来更符合时人思维,“凡欲入此茶会,常享清雅者,需预先缴纳一笔‘雅奉’,譬如…五十贯?

百贯?

视其诚意与财力而定。

缴纳此奉者,便是我‘逍遥居’茶会的‘清雅会员’,可享一年之期,每月固定时日(如初一、十五)前来品茗论道,不限次数。

期间,上品香茗、精致茶点、雅乐助兴、乃至娘子亲自指点茶艺,皆包含在内!”

他一边说,一边观察着萧清璃的反应。

这本质上就是“会员预存制”,但在唐代,他必须将其包装成一种更高端的、基于身份认同和雅趣共享的“清雅圈子”入场费。

“此‘雅奉’,一为彰显入会者身份雅致,二为筹备茶会所需器物耗材,三…亦是约束之意,非诚心好雅之人,不入此门。”

李砚之补充道,试图赋予其文化内涵,“至于如何吸引贵妇…娘子茶艺便是金字招牌!

只需在首次茶会上,娘子展露真才实学,烹煮出那独步长安的异香茶汤,何愁无人心动?

再者…”他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李某虽落魄,终究顶着宗室名头。

首次茶会,我可设法邀请一二位身份相宜、好风雅的宗室女眷或与宗室联姻的贵妇前来品评。

只要她们认可,消息自会在长安贵妇圈中流传!”

这便是他计划的核心:利用萧清璃无可替代的顶尖茶艺作为核心竞争力,利用自己宗室身份(哪怕边缘)提供最初的信用背书和高端人脉撬动,再用“会员预存制”解决前期投入和稳定现金流问题!

同时,将经营行为包装成“雅集”,规避首接经商的指责,也符合“杂货行”可能的模糊地带(提供场地服务?

文化交流?

)。

风险巨大!

一旦失败,不仅血本无归,更可能坐实“宗室行商”、“招摇撞骗”的罪名。

邀请贵妇的承诺,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铺堂里陷入一片沉寂。

只有窗外风吹过枯竹的沙沙声。

萧清璃垂眸看着几案上那包着碎瓷的素帕,指尖无意识地抚过粗糙的陶碗边缘。

她沉默了很久,久到李砚之几乎以为她要拒绝。

终于,她抬起头,清澈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李砚之的急切,看到了这计划背后巨大的风险与无奈。

她没有问“如果失败怎么办”,也没有质疑他邀请贵妇的能力。

她只是看着李砚之的眼睛,问了一个出乎意料却又首指核心的问题:“郎君此举,是为解自身铺面之困,还是…真信清璃之茶,可入贵人之眼,可涤长安尘嚣?”

这个问题,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李砚之心中那点因求生欲而燃起的燥热火焰。

他愣住了。

是啊,他满脑子都是如何利用萧清璃的茶艺破局,利用她的困境达成自己的目的。

他信那茶香能吸引人,更多是基于昨日那惊艳的嗅觉体验和商业逻辑的推演。

至于萧清璃的茶道是否真的能打动长安最挑剔的贵妇,他内心深处,其实并无十足的把握。

他是在赌!

用两人所剩无几的尊严和本钱在赌!

看着萧清璃那双仿佛能洞察人心的眸子,李砚之感到一阵羞愧。

他深吸一口气,摒弃了所有虚伪的掩饰,坦诚道:“萧娘子,李某不敢欺瞒。

此策,确是因李某身陷绝境,被逼无奈,欲借娘子无双茶艺,搏一条生路。

然!”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郑重,甚至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恳切:“昨日西市喧嚣之中,娘子一盏清茶,香溢十步,涤荡尘氛,令李某至今难忘!

此等茶艺,明珠蒙尘于陋巷,实乃暴殄天物!

李某深信,娘子之茶,非止于技艺,更在于心性。

若有一方清雅之地,摒除市井纷扰,必能绽放光华,引真正知音!

李某解困是私心,但为娘子茶艺寻一知音之地,亦是真心!”

他指了指几案上那包碎瓷:“此物己碎,然娘子茶心未碎!

难道娘子甘心,让承载心血的茶盏,永远只包裹在这素帕之中,不见天日?

难道甘心,让那涤尘之香,就此断绝?”

李砚之的话,像一把钥匙,猛地捅开了萧清璃心中那层强装的平静与坚韧。

她看着那包碎瓷,身体不易察觉地颤抖起来。

昨日被砸摊时的屈辱、强忍的泪水、对未来的茫然,以及对自身茶艺那份深入骨髓的珍视与不甘,在这一刻汹涌而出!

她闭上眼,长长的睫毛剧烈颤动。

再睁开时,眼中竟有水光盈然,但那目光却比之前更加明亮、更加坚定!

她没有落泪,只是深深吸了一口气,仿佛将那所有的委屈、不甘和最后的希望都吸入了肺腑。

“好。”

一个字,清晰而有力,从她唇间吐出,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她站起身,走到几案旁,珍重地捧起那包碎瓷的素帕,仿佛捧着易碎的稀世珍宝。

她走到李砚之面前,将素帕轻轻放在他身前的几案上。

“郎君若信清璃之茶,清璃…愿以残盏为凭,与郎君共搏此局!”

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清璃别无所求,只求一方可安放茶席、烹煮心茶之净土。

若事败…此残盏,便算清璃偿还郎君昨日援手之恩!”

言下之意,若失败,她将承担所有,与他划清界限,独自面对可能的羞辱与追责。

李砚之看着那包碎瓷,又看着萧清璃眼中那份孤注一掷的光芒,心头巨震。

他知道,这包碎瓷,是她的尊严,她的心血,也是她押上的全部赌注!

她不是在寻求庇护,而是在进行一场豪赌,赌她的茶艺值得,赌李砚之值得一信!

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李砚之霍然起身,对着萧清璃,郑重地长揖一礼:“李某在此立誓,必竭尽所能,为娘子开辟此方净土!

事若不成,李某愿与娘子同担此责,绝不相负!”

一纸冰冷的市署牒文,一包承载着屈辱与梦想的碎瓷片,将两个被盛世繁华遗忘在角落的孤独灵魂,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一场以茶香为引、以绝境为炉、以人心为柴的破局之战,在长安西市的烟尘之下,悄然拉开了序幕。

而他们手中的筹码,微薄得可怜,只有那尚未被证明的茶艺,和一个被逼到墙角的“逍遥”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