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诡案录

四明诡案录

作者: 上海宝木

悬疑惊悚连载

悬疑惊悚《四明诡案录》是大神“上海宝木”的代表陈钰桐欧阳倩是书中的主精彩章节概述:考古系学生陈钰桐回乡奔却发现老屋被翻动、老人接连离尘封多年的家族秘密渐渐浮出水一场始于五十年前的隐秘往将他卷入深山的迷雾与谜团之中......

2025-08-02 16:49:28
2006 年秋,杭城被一层薄薄的桂花香气笼罩着。

浙大校园里的香樟树冠如盖,阳光透过叶隙筛下细碎的光斑,落在理学院 302 阶梯教室的木质门牌上。

每周五上午第二大节的课,这里永远是校园里最热闹的地方之一,一百二十个座位早早被占满,连后排临时添加的折叠椅都座无虚席,过道里挤着不少捧着笔记本的旁听生,甚至有几个学生干脆趴在窗台边,只为能听清讲台上传来的声音。

预备铃响到最后一声时,顾教授踩着轻快的步子走进教室。

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的风衣,领口别着一枚小巧的银杏叶银胸针,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

腰间的黑色皮质教学包边角有些磨损,却打理得干干净净,一看就知道是常年陪伴主人的老物件。

她走到讲台前,熟练地将无线麦别在风衣领口,指尖划过冰凉的金属表面,试音时的 “喂 ——” 字带着尾音的笑意,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抚平了教室里残留的嘈杂。

讲台背后的 4K 大屏正滚动播放着河姆渡遗址 1973 年 T21 探方的航拍图,超高的分辨率让探方边缘插着的木质标签都清晰可见,上面用红漆写着的编号 “T21” 仿佛伸手就能摸到。

突然,头顶的日光灯管发出一阵轻微的 “滋啦” 声,教室的灯光缓缓暗了下来,只剩下屏幕上那片黄褐色的地层愈发醒目,像一块被时间精心切割的千层蛋糕。

深褐色的是洪水留下的淤泥层,浅灰色的是先民们丢弃的生活垃圾堆积而成,而那些星星点点的黑色斑点,则是曾经燃烧过的草木灰,每一层都藏着数千年的秘密。

“大家先看屏幕上这些黑褐色的柱洞。”

顾教授抬手,手中的激光笔射出一道鲜红的光点,在屏幕上跳跃着,精准地落在第三排柱洞群上,“谁来猜猜,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在这片泥泞的土地上打下这些洞?”

第一排那个总爱穿白色帆布鞋的短发女生立刻挺首了脊背,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卷着发梢,声音不大却清晰可闻:“是…… 用来盖房子的桩基吗?”

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一阵细碎的议论声,不少人跟着点头,显然认同这个猜测。

“答对了一半。”

顾教授笑着点头,指尖在讲台的触控板上轻轻一敲。

屏幕上的画面骤然切换,一座三维复原的干栏式建筑缓缓从虚拟的沼泽中升起 —— 数百根粗壮的木桩深深扎入淤泥,上面架着横向的木梁,木梁上铺着一层厚实的木板作为地板,最后是倾斜的茅草屋顶。

阳光透过茅草的缝隙,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连木柱上被虫蛀出的小孔都清晰可见。

“河姆渡人的房屋地板离地面有 1.8 米高,这个高度刚好能避开雨季的洪水。

这样的建筑既能防潮,又能防止蛇虫侵扰,还能防备‘小偷’—— 当然,那时候的‘小偷’可能是下山觅食的野猪。”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轻松的笑声,靠窗的一个男生甚至夸张地模仿了一声野猪的哼唧,引得周围同学纷纷侧目。

笑声还未散去,顾教授己经切换到了下一张幻灯片:一张高倍显微镜下的木桩横截面照片,年轮像唱片上的纹路一样一圈圈蔓延开,其中有七圈被深黑色的炭屑截断。

“大家注意这些炭屑层。”

她的声音略微沉了些,激光笔在屏幕上划出一道弧线,“这说明这根木桩至少经历过七次火灾,每次被烧黑后,河姆渡人都会把烧焦的部分削掉,重新加固。

在他们眼中,建筑就像家人一样,坏了就修,绝不会轻易丢弃。”

说到这里,顾教授从讲台的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只透明的密封盒,里面躺着一段发黑的橡木,表面裹着一层琥珀色的树脂,边缘还粘着几粒细小的炭化稻谷。

“有没有同学想上来闻一闻七千年前的‘胶水’味儿?”

第三排一个戴黑框眼镜的男生像被弹簧弹了一下,立刻举起手,快步走上讲台。

当他小心翼翼地揭开盒盖的瞬间,一股奇异的气息在教室里弥漫开来 —— 先是松香的清冽,接着是潮土的腥甜,最后还透出一点类似松针的草木香,像雨后初晴的森林,又像刚从旧书箱里翻出的古籍,带着岁月沉淀的味道。

“这是用漆树树脂混合桐油制成的粘合剂。”

顾教授等男生回到座位后,继续解释道,“1978 年在河姆渡遗址第西文化层发现的,当时就粘在一艘木桨的裂缝里。

经过化学分析,它的成分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粘合剂惊人地相似。

当然,我带来的这些物品都是仿真的,真正的实物都在博物馆里。”

她边说边点开新的幻灯片,1977 年出土的朱漆碗在屏幕上缓缓旋转,碗口那抹暗红历经千年依旧鲜艳,像凝固的血,又像燃烧的火。

“这只漆碗里的氧化铁含量是 3.7%,和现在龙泉青瓷使用的‘朱砂底’配方只差 0.2 个百分点。

你们看,七千年过去了,有些色彩从来没有走丢过。”

讲到稻作文化时,屏幕上突然跳出一段 GIF 动图:一粒炭化的稻谷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缓缓旋转,颖壳上的方格网纹像精致的蕾丝,顶端的小穗轴弯出一个温柔的弧度。

“河姆渡人种植的是粳稻,和我们今天吃的东北大米属于同一亚种。”

顾教授手中的激光笔停在小穗轴的凹陷处,“这个弯度是人工驯化的铁证。

野生稻的小穗轴会自动断裂,让种子自然回归大地;而被人类驯化的稻子,会乖乖把种子留在穗上,等着人们去收割。”

“教授!”

教室后排突然响起一个清脆的女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举着笔记本站了起来,“那遗址里为什么还发现了两千多颗橡果和菱角呢?”

顾教授的眼睛亮了一下,像是听到了期待己久的问题,她赞许地点点头:“问得好!”

说着,她调出一张食物网模型图,图上的红色箭头代表着稻米的能量流向,绿色箭头指向橡果,蓝色箭头则连接着水生植物。

相关推荐
  • 山庄凶杀案事件
  • 柳软桃花浅什么意思
  • 中国最后一位道士
  • 重生神探追凶录短剧
  • 香软桃花
  • 活在阳光下长在春风里
  • 嘘请按规则行事听到声音别回头小说
  • 软陶花手链编织教程
  • 怎么做一个道士
  • 嘘别回头她在你身后
  • 活在阳光下沐浴在春风里
  • 活在阳光下的含义